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高端制造业、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旺盛,而受劳动人口数量下降、市场供求结构性矛盾、经济结构和产业转型等叠加影响,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受到较大冲击。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是长期任务,促进劳动力向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服务业、新产业、新职业转移,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健全完善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覆盖职业生涯全过程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至关重要。
丰台区作为首都商务新区、科技创新和金融服务的融合发展区、历史文化和绿色生态引领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区,围绕新兴金融、高端商务、智能制造和数字经济四个重点产业领域吸引了一批优质企业扎根落地,需要区政府为这些企业引进和留住优秀的高技能人才提供有效服务。
建议
强化制度建设。构建丰台区人社、发改、国资、科信、教育、市场监管、工商联、属地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区域职业技能培训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各部门在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引导企业增加职工教育经费投入,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60%以上应用于企业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经费重点投向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以及在岗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继续学习。
加强培训供给。拓展“丰台人社”公众号的功能,增强职业技能培训需求收集和信息动态发布力度,根据企业、居民对职业技能需求进行信息分析,引入相应培训职业工种,提升职业培训供给能力;以“先锋人社”高技能人才“铸匠”工程为引领,发挥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高技能人才作用,推动首席技师、首席员工培养;依托“丰台工匠学院”,立足区域定位,积极探索创新,搭建劳动和技能竞赛、技能培训、工匠人才培育选树、职工创新工作室等平台载体,助力区内企业破解专项技术技能难题。
深化产教融合。引导丰台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以下简称丰台职校)加入京津冀职业技能发展联盟,利用联盟优势,促进学校资源共享、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国际交流合作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平台;推动丰台职校牵头成立的北京数字文化产教联合体和北京智能装备产教联合体的实体化运行,形成多方投入、联合攻关、共建共享的合作生态,校企联合培养产业急需人才、解决行业企业实际生产问题;鼓励学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实际生产和技术研发,积累一线工作经验。
深化数字技术运用。加强学校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以丰台职校获评第一批首都智慧校园单位为契机,推动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开发前沿专业课程,如数字文化应用、数字内容审核员、全媒体运营师等新兴专业,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调度融合;在丰台职校建设数字化实训基地,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优化沉浸式的数字化实训环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加大宣传力度。统筹利用好各部门激励政策,加大对区内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力度,将区工会列入表彰奖励责任单位;在“丰台人社”微信公众号开辟技能人才宣传专栏,充分运用已有的新业态领域“务工人员之家”、创新创业领域的“创业丰台”大赛、聚才引智“绿色通道”等品牌,形成尊重技能、崇尚技能、职业平等的社会氛围。
(民进丰台区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