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7月18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毕业设计融入城乡结合部“微更新”
  北宫镇李家峪村的“微更新”墙画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这个毕业季,有这样一批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年轻人,他们立足北京特质,将这座超大城市的发展转化为毕业设计的驱动力,把从课堂和书本里习得的理论与扎实的一线调研紧密结合,在政府和高校的助力下,同学们的灵感、创意在多个场景落地生根,以微观改造完善着城市功能,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这一宏大命题写下了鲜活的青年应答。 

  今年3月,一场主题为“更新·更新——‘再定义’空间设计”的联合毕业设计开题汇报会在北宫镇李家峪村举行,汇报会汇集了全国建筑领域八所顶尖高校的师生。其中,“山峪新生”命题聚焦李家峪村的更新改造,鼓励青年学子通过毕业设计,助力其转型为集休闲、农业、文化于一体的新型综合体和“城市微度假”品牌IP。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环境设计专业2021级本科生杨钰彬在年初的实地调研中就敏锐地发现,李家峪村具备发展文旅产业的建筑风貌与空间肌理,他的毕业设计围绕这些现有资源展开。 

  杨钰彬:村民需要政务服务、一些活动空间还有交流平台,游客可能需要一些多样的功能和不一样的体验,我们就提供这些作为一个引导;同时又引入了两个理念,“城市微度假”和“宠物友好”,策划出一小部分人群,打造足以吸引他们的卖点,将这里作为一个展示窗口。

  李家峪村仿佛一块巨大的画板,同学们可以用他们的“笔尖”肆意驰骋。杨钰彬“画”出了一份开放而错落有致的空间架构,原村委会变身文化休闲体验空间,村委会对面的“麦秀农庄”打造成高端民宿,文化休闲、农业体验等不同功能板块有机融合,营造出移步换景又和谐统一的游玩体验。这其中,李家峪村选调生陈雨童对村委会楼体的更新方案印象最为深刻。 

  陈雨童:办公空间用房改造成社区活动用房或者是对外社交空间来讲其实有点局限,所以他也花了很多小巧思,比如茶室、咖啡厅,都是沿着一边来设计,大面积做了开放的玻璃窗,能够让景观通过玻璃窗融入进来,让人们感觉离这样一个绿色空间又近了一步,还做了一些沿街的售卖、设置互动的场景……这些场景属于周末“微度假”的领域,学生的设计既符合年轻人的预期,也符合我们对“如何吸引人、如何让人留住”的考虑。

  李家峪村处在北京市中心城区中相对外延的区域,又有中心城区所不具备的“山水林田湖草”等大面积的生态尺度,在整村异地回迁、拆违腾退后将释放出大量可用于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的空间。作为对接高校师生调研的村干部,陈雨童和同学们交流时常提起这样的诉求:在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中,争取把既有产业用地发挥出最大功效。 

  陈雨童:异地回迁后,如何让李家峪村的村民继续有归属感、认同感?与北京其他社区有很大不同的是,村里要让村民有福利待遇的增加,如何用我们现有的产业或者将来的产业带动周围的发展,来吸引更多的企业进驻、更多的公司投资?所以在李家峪村进行城市更新,更多还要考虑营收的问题,另一个就是有了人流之后,能否把本村大学生吸引回来?我们希望在城市更新当中通过建筑的小的调整,带动整体的人、整体的产业来进行全方位的正向循环。

  从初来村里调研,到不断调整和完善设计思路,同学们向陈雨童提出的问题越来越颠覆她的认知,这其中甚至包括“村民目前的收入结构是什么样的”,并以此为出发点建立村民和设计之间的情感连接。陈雨童学的也是建筑,如今身处城市更新一线,再看到这些青年学子在“真题真做”的实践中打磨作品时,心里满是羡慕。 

  陈雨童:学生们的出发点看起来是天马行空的,但实际上这些可能正好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启发。他们只是用了一些室内的设计,再加上外面的一些微调整来进行微更新,这些其实是符合我们村目前的实际的,一个是涉及经费,另一个涉及政策的支持。学生设计一个很大的通病,就是为了好看而去做一些调整,但是我们今天给他设定了某个框架,也就是这份设计一定要落地,所以他们在前期调研当中,包括在开题和中期汇报中,都介绍了很多关于北京市还有丰台区政策方面的一些条例,这也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转变的一个方向,而在我的学生时期是不太考虑这些政策落地方面要求的。

  在北宫镇党群工作办公室干部张靖萱的理解里,陈雨童的感受更多源自属地政府思路上的转变。她坦言,区里率先意识到,当下发展的紧迫程度需要依靠合作打开局面,而校地合作正是一条可行路径。北宫镇的校地合作源于去年开启的乡村振兴领域的文创设计,在尝到共赢的果实之后,城市更新这一新的合作主题在今年迅速提上日程。 

  张靖萱:文创的意向巩固了之后,我们和北京建筑大学有了更稳固的联系。现在的城市更新,一方面需要结合老百姓的一些期待,同时也要符合发展的节奏,从我们自身的力量来讲,我们是不够专业的。高校也希望能发挥一些学术指导政府城市更新的社会价值,所以我们那个时候进行了一次长谈,校地合作从那之后一下子进入了快车道。

  从3月1日开题答辩,到5月30日终期答辩,历经3个月的打磨,高校学子纷纷交出精彩的毕设答卷,杨钰彬和其他同学们精心设计的山地车公园与山地车主题游客接待中心、麦秀农庄IP及文创、城边村轻氧骑行环道、枣文化研学展馆等设计方案跃然纸上,他们的青春创想与深刻思考在李家峪的林田间扎根生长。目前,北宫镇正结合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从落地可行性的角度对相关方案进行优化,同时积极对接区级相关部门,争取更多政策支持与专业指导。 

  在“真题真做”的项目中重塑对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认识,杨钰彬意识到,城市更新不是某一方单独推动,而是一种政府引导、多领域专业力量共同参与的可持续模式。 

  杨钰彬:我们认为这种城乡边缘地区实际上是在不断进行更新,它不是更新之后就永远这样,当它适应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再继续找准自己的定位或者是新的着力点。城市毕竟就像一个很大的机器,由很多不同的部分组成,可能某些地方换成新的,如果以齿轮为概念,它会让整个城市运转得更加高效、更加顺滑。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6+”联合毕业设计实验组责任人杨琳表示,“真题真做”让同学们加速成长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参与城市更新的具体实践远比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接地气。 

  杨琳:城市更新的概念应该是激发全社会的内在发展力。我们虽然只做了一个镇、一个村的更新,甚至就把一个居委会改成服务中心,其实它更像中医的针灸,肯定会对整个城市更新的体系脉络有所触动。如果实践成功,还会影响其他村镇、包括老城街巷的更新。

  经历了这次校地合作,张靖萱也看到了城市更新背后更深层的意义——城市更新,主要是人的“新”,城市的活力主要体现在人的活力,也就是年轻人的活力。 

  张靖萱:我们为什么用青年人的创意,而不是设计院的创意?因为我们希望能更了解现在的年轻人在想什么,我们也希望能通过这样的形式得到更多年轻人的注意,这才是我们发展的持续动力。学生们的设计方案不是最宝贵的,最宝贵的是这些学生能来到北宫镇、了解北宫镇,并且愿意为这做点什么。

  丰台区人才工作局副局长杜鑫表示,在推动城市治理的进程当中,全区以“青年友好生态城区”建设为抓手,为青年学子搭建成长成才的平台,汇智汇才,使青年人才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先锋力量。 

  杜鑫:为更好地提升城市治理效能,丰台区持续擦亮“丰台·学子回家”行动品牌,将“学子回家”与基层治理结合起来,组织在京高校青年学子深度参与“三生有幸”“请来小先生,会诊大丰台”“丰彩城市艺术季”等系列活动,引导学子将专业所长与丰台基层治理、城市更新等实际需求相结合,让前沿创意转化为推动区域发展的具体成效。这种校地协同模式,既为学子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也为丰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青春动能,真正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青年智慧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双向成就。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移动版

    

主办: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1101060001

京ICP备200137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30号

运行管理: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综合
   第05版:文旅
   第06版:发现丰台之美
   第07版:宛平史话
   第08版:安全
毕业设计融入城乡结合部“微更新”
卧床老人理发难 网格员暖心“接单”
杨艳:不缺席的“孝心年夜饭”温暖社区孤老心
收视预选
丰台报综合04毕业设计融入城乡结合部“微更新” 2025-07-18 2 2025年07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