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0日,一个铭刻着双重意义的教师节。当天下午五时,带着七年北航思政讲台的沉淀与对未来的憧憬,我由丰台区委组织部送至新成立的玉泉营街道办事处报到。从“人民教师”到“人民公仆”,从宁静的“象牙塔”踏入城市治理的“最前沿”,角色的转换令我倍感使命在肩,也伴随着深深地思考:干什么?怎么干?如何干好?怎样才能在基层这片沃土深深扎根?
来了就干最难的活儿
九月底,当时还是街道主任的金其俊一席谈话,为我的基层生涯锚定了方向:“和书记商量了,由你分管城乡管理工作。记住,‘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他特别点明,“最难啃的骨头,是拆违”。
我的“第一仗”,指向了纪家庙村。踏入现场的那一刻,景象远超想象:南三环内的账房村、王家胡同自留地上,“生长”着密集杂乱的窝棚群,环境恶劣,一些住户竟已在此蜗居十余年,形成了与现代化都市格格不入的“又一村”。“难以想象!”是所有人的第一反应。
拆除这片盘根错节的违建,考验着决心与智慧。我和班子成员们沉入田间地头,坐在窝棚炕头倾听村民难处,泡在村会议室研究“一户一策”,带领执法队伍在现场组织腾退、监督拆除。早出晚归、风尘仆仆是常态,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不会就学,必须干成!”那份“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支撑我度过了这段艰辛而充实的岁月。如今,高品质的住宅楼拔地而起,“柳村路”通衢直达丽泽,周边幼儿园也即将迎来童声笑语。目睹这片土地的涅槃重生,为城市发展筑基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坚持为群众办实事
分管“接诉即办”工作后,我更深切地触摸到群众的急难愁盼,尤其是对改善居住环境的迫切渴望。于家胡同平房区,成了我心头最深的牵挂。置身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区,这片低矮的“农租房”仿佛是时光的孤岛:居民们三十年如一日,用着苦涩浑浊的自备井水,老旧管道渗漏污染触目惊心;没有排水设施,每逢大雨便内涝成灾。产权单位是一家经营困难的改制国企,心有余而力不足。
走进胡同,在这里坚守了三十年的叔叔阿姨们围拢过来,诉说着积压的辛酸。逐户走访,实地目睹、亲身体验他们的生活窘境,我和同事们下定决心:无论如何,必须打通这“生命之源”,更新上下水设施!
然而,三十年悬而未决的顽疾,横亘着三座大山:政策关——平房区通市政供排水是否可行?资金关——困窘的产权单位无力承担,谁当主体?钱从何来?民心关——部分居民期盼“一步到位”的拆迁,对仅改善基础设施心存疑虑。
破解之道,在于多元共治、综合治理。思路既定,行动迅捷:我反复与区水务局副局长张峰沟通,打通了政策路径;与产权单位坦诚协商,敲定了共同出资方案;街道主动向前一步,担当实施主体,“吹哨”召集区城管委、水务局、自来水公司、排水集团反复论证,优化施工方案。同时,在于家胡同召开一场场居民议事会,我带着社区书记吴思思一起,耐心细致地解释未来规划与当前改善的区别、投入与成效,争取最大理解。施工中,我想着一定得把“好事办好”,组织施工队挨家挨户征询需求,在规范内尽力满足个性化改造。
当清泉流入家家户户,当排水终于畅通,居民们绽放了笑容、竖起大拇指,由衷地感叹:“我们的心也通了!”
践行“营造环境”与“塑强功能”的方法论
在“菁锐营”的学习与实践中,我不断深化对城市发展规律的思考,特别是“营造环境”与“塑强功能”蕴含的深刻理论逻辑:二者如同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双轮,环境升级牵引功能迭代,功能定位倒逼环境优化。在玉泉营的实践中,我努力运用并印证这一方法论。
在分管城乡管理期间,我们累计拆除违法建设40万余平方米。其中,区领导多次调研关注的巴庄子地区,拆除违建10万余平方米。但这并非终点。为落实首都“花园城市”建设要求,打造“绿色客厅”,我主动出击,在区里相关部门支持下,积极争取市发展改革委、市铁专办、市园林绿化局项目,将申请到的市级资金专项用于“三道工程”(道路河道铁道沿线)建设和公共空间品质提升。通过实施“大尺度”绿化,如今,京沪高铁、京开高速、马草河沿岸、草桥航站楼、丰汇中心等城市重要门户和节点区域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巴庄子地块更是蝶变为“印象·玉泉”主题公园。生态环境的显著升级,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更直接牵引了城市门户形象提升、公共休闲空间拓展、区域生态价值彰显等功能的迭代升级。
可以说,“营造环境”与“塑强功能”,既是我们推进具体工作的有力抓手,更是指导我们科学谋划区域发展、推动丰台实现内涵式增长的核心方法论。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驱动着城市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未来迈进。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回首从大学讲台到街巷田间的这段旅程,每一次攻坚克难,都是对“人民公仆”初心的淬炼与坚守。身份虽变,情怀未改——传道授业解惑是师者仁心,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促发展则是公仆本色。基层这片沃土,让我深刻体悟到“刀在石上磨”的成长真谛,更让我触摸到城市发展的强劲脉搏。
丰台的高质量发展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作为“菁锐营”的一员,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将始终牢记组织的培养和嘱托,永葆那份“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和“必须干成”的韧劲,将个人的奋斗融入区域发展的大潮。脚下沾满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为群众解决了多少难题,为城市更新贡献了多少力量,人生的价值就在丰台跨越式发展的征程中增添了多少光彩。我愿继续做一颗扎根基层的螺丝钉,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在城市建设的主战场,在丰台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宏伟实践中,贡献自己全部的光和热!
作者系“丰台菁锐营”学员 青海省玉树州治多县委副书记、副县长(挂职),丰台区玉泉营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 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