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说
传统口琴常常被当作玩具,我想让它成为能对话交响乐的乐器。
好人故事
太平桥街道,王志祥,1956年出生,北京市经贸委退休干部,中国口琴艺术传承者与创新者。
在莲花池公园的晨光中,清越的口琴声已成为独特的文化元素。每周四清晨,王志祥总会如约出现在古槐树掩映的石凳旁——褪色的枣木琴箱在石台上静静开启,琴箱盖内侧斑驳的“为人民服务”红漆标语,在晨露浸润下时隐时现,恍若凝固了半个世纪的时光。
从16岁在姐姐的影响下接触口琴至今,这位从北京市经贸委退休的老人,用半个世纪的时光用小小的簧片乐器,谱写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动人乐章。王志祥的书房里,300余把口琴按年代排列,宛如一部流动的音乐史。从19世纪末的德国古董琴到现代电子口琴,每把琴都贴着他亲手写的标签,记录着音色特点与演奏心得。退休后,他用十年时间撰写《口琴演奏技巧百问》,20余万字手稿上布满着修改痕迹,单是“口琴与交响乐协奏技法”章节,就推翻重写七次。“传统口琴常常被当作玩具,我想让它成为能对话交响乐的乐器。”2018年,他受中国音乐学院之邀助演,改编的《骑兵进行曲》气势磅礴,如万马奔腾,震撼全场,被乐评人赞誉为“口琴界的革命”。
在丰台区第一幼儿园,3000余名孩子的音乐启蒙始于王志祥手中的口琴。他蹲在教室地板上,用《小星星》教孩子们辨别音阶,掌心的老茧划过琴身,留下温和的声响。“握琴要像捧着刚出炉的糖炒栗子,松快又温暖。”这句口诀,让无数孩子第一次触摸到音乐的温度。2024年“六一”儿童节,50名孩子在莲花池公园合奏《哆来咪》,央视镜头捕捉到他示范的双手——虎口处的茧子比琴键更光滑,那是千万次练习的勋章。比幼儿园更广阔的舞台在祖国大地。王志祥发起“口琴进百市”活动,足迹遍布23个省市,累计完成67场专场演出,培训基层教师200余人。在湖南韶山、天津和平区等地,他将红色经典与民歌改编成口琴曲,惠及群众超5万人次。
莲花池公园的石凳,是王志祥的“固定演出位”。每周四清晨,他与搭档范开建的合奏吸引着晨练的老人、路过的上班族,甚至专程从外地赶来的粉丝——他们组建的微信群里,数千名成员来自全国数十个省市。“选在这里演出,是因为离北京西站近,外地琴友下车走十分钟就能到。”他指着远处的站台,琴音与高铁的鸣笛交织,成为城市的声音坐标。
2024年春天,一段《铃儿响叮当》的视频爆火,9700万次播放量让这位银发老人成为“网络名人”。王志祥说:“有位甘肃省的老师在视频下面评论,村里孩子没见过口琴,我就想,哪怕教会一个孩子,也是给未来种下一颗音乐的种子。”王志祥的影响力早已超越音乐本身,他倾心开发的趣味口琴启蒙课程成为丰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品牌;他潜心培养的社区口琴队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奏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他用一把口琴,在老人与孩子、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了文明沟通的桥梁。从公园石凳到央视舞台,从线下琴音到线上千万次传播,他用半个世纪的坚守证明:热爱从不限定年龄,文明实践就在每个专注的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