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  题] 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丰台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通知
  • [发文机构] 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主题分类] 其他
  • [发文编号] 丰政发〔2022〕17号
  • [成文日期] 2022-08-08
  • [发布日期] 2022-08-08
  • [实施日期] 2022-08-08
  • [废止日期] - - - -
  • [有效性]有效
  • 政策解读
  • 【图解】一图读懂 北京市丰台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22-08-08
  • 废止文件相关链接
  • 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丰台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通知

    字体:     

    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机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北京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区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实际,现将《北京市丰台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22年修订)》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本通知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关于下发丰台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通知》(丰政发〔2011〕20号)同时废止。

    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

    2022年8月8日

    (此件公开发布)


    北京市丰台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目录

    一、总则

    (一)目的与意义

    (二)适用范围

    (三)工作原则

    (四)突发事件分类分级

    (五)应急预案体系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

    (一)领导机构

    (二)工作机构

    (三)专项指挥机构

    (四)基层应急机构

    (五)重大活动应急机构

    三、监测与预警

    (一)监测与风险管控

    (二)预警

    (三)监测与预警支持系统

    四、应急处置与救援

    (一)信息报送

    (二)先期处置与公众响应

    (三)分级响应

    (四)现场指挥部

    (五)处置措施

    (六)社会动员

    (七)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

    (八)应急结束

    五、恢复与重建

    (一)善后处置

    (二)社会救助与抚恤

    (三)保险

    (四)调查与评估

    (五)监督检查问责与奖惩

    六、应急保障

    (一)应急队伍保障

    (二)指挥系统技术保障

    (三)交通运输保障

    (四)物资装备保障

    (五)医疗卫生保障

    (六)治安保障

    (七)应急避难场所保障

    (八)资金保障

    (九)法制保障

    七、预案管理

    (一)制订与备案

    (二)应急演练

    (三)宣传与培训

    八、附则与附件

    (一)名词术语、缩写语的说明

    (二)本预案说明

    (三)区级专项应急预案目录

    (四)丰台区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组织体系框架


    一、总则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员会工作规则》《北京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北京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文件,以及本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目的与意义

    1.丰台区是首都中心城区和首都核心功能主承载区,位于北京市南部,东面与朝阳区接壤,北面与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石景山区接壤,西北面与门头沟区,西南面与房山区,东南面与大兴区接壤。丰台区东西长35.3公里,南北宽15公里,总面积306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约224平方公里。永定河由北至南贯穿丰台区,河东部邻近北京市区部分及永定河两岸大为平原地带,西部则多丘陵。全区最高点也是最西端的马鞍山,海拔654米,最低点为东南部的分钟寺,海拔35米。

    2.丰台区现设有24个街道办事处、2个镇政府和2个管委会,2020年末丰台区常住人口201.9万,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1854.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9.9亿元。

    3.制定本预案,对于积极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水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速建设南中轴,打造首都功能梯度转移的承接区、高质量发展的试验区、和谐宜居的示范区具有重大意义。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是丰台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总纲,主要用于指导预防和处置发生在丰台区行政区域内,或发生在北京市其它地区涉及丰台区,应由丰台区处置或参与处置的各类突发事件。

    本预案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三)工作原则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精神,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首都意识,坚决扛起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最大程度减轻突发事件的危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党委领导、统分结合。在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下,北京市丰台区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以下简称区应急委)统筹负责,各行业(领域)部门、各街镇(管委会)持续完善分类管理、源头防控的突发事件风险防范和应对职责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条块结合,专业处置、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坚持区域协同、联防联控。健全完善丰台地区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强化与北京市有关部门、驻区部队、中央及市属单位以及周边地区的联防联控,加强信息沟通、政策协调和资源共享。推动周边地区应急合作,联合开展应急演练,实现信息共享、应急资源合作、应急策略和措施联动。

    坚持分级负责、快速响应。建立区、街镇(管委会)两级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区级全面负责本区一般级别突发事件的组织应对工作,健全完善部门之间、条块之间、各类力量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注重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工作合力;街镇(管委会)级负责先期处置,第一时间组织群众转移疏散,及时向区政府报告事件情况。

    坚持依法规范、科技支撑。健全应急管理规章与制度,推进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建设,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作用,提高突发事件应对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四)突发事件分类分级

    1.本区突发事件主要包括以下类别: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等。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火灾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辐射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刑事案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等。

    2.除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外,依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波及范围、影响力大小、人员及财产损失等情况,由高到低划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4个级别。具体事件等级标准依照相应北京市总体应急预案、相关市级专项应急预案、市级有关部门应急预案执行。

    (五)应急预案体系

    本区应急预案体系分区、街镇(管委会)两级管理;按照制定主体划分,分为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两大类。区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体系由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应急保障预案,以及应急预案支撑的应急工作手册、事件应对行动方案等组成。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

    (一)领导机构

    1.在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下,区应急委组织指挥本区各类突发事件的日常应对工作,统一指挥处置一般及以下级别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类事件,协调配合北京市开展较大及以上级别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2.区应急委由主任、副主任、委员、总协调人、副总协调人等领导成员组成。

    主任由区长担任;副主任由负责政法工作的常委、主管应急管理方面工作的副区长以及协助负责应急管理方面工作的副区长担任;委员由区委、区政府相关领导担任。

    总协调人由区政府办公室主任兼任。副总协调人分别由区委政法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以及区应急管理局主要负责人兼任。

    组成部门包括区各突发事件专项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专项指挥部)办公室、区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

    3.区应急委的主要职责

    (1)研究制定全区应对突发事件重大决策和指导意见;

    (2)审定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3)组织指挥全区突发事件日常应对工作,统一指挥处置一般及以下级别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协调配合北京市开展较大及以上级别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4)在应对突发事件工作中提请区委、区政府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及请示相关事项,协调与北京市有关部门、驻区部队及北京市其他区等单位的关系;

    (5)领导区各专项指挥部、相关部门、有关单位、各街镇(管委会)开展一般及以下级别突发事件的相关应对工作(突发事件处置范围见突发事件处置分工);

    (6)分析总结全区年度应对突发事件工作。

    (二)工作机构

    1.丰台区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区应急办)设在区应急管理局,承担区应急委具体工作。

    根据区应急委的决定,区应急办负责规划、组织、协调、指导、检查本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和应急管理的预案、体制、机制建设。

    2.区应急指挥中心是区应急委的指挥平台。区应急委备份指挥平台设在区人防办。

    (三)专项指挥机构

    1.区应急委设专项指挥部,包括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区重大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指挥部、区涉外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和区食品药品安全专项应急指挥部、区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区群体性事件应急指挥部、区反恐和刑事案件应急指挥部、区通信保障应急指挥部、区建筑工程事故应急指挥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区重大动植物疫情应急指挥部、区防汛抗旱应急指挥部、区交通安全应急指挥部、区人防工程事故应急指挥部、区电力事故应急指挥部、区城市公共设施事故应急指挥部、区地震应急指挥部、区森林防火应急指挥部、区突发事件应急救助指挥部、区消防安全应急指挥部等20个专项指挥部。

    区专项指挥部总指挥由分管区领导担任。

    2.专项指挥部主要职责

    (1)贯彻落实相关突发事件应对法律、法规、规章;

    (2)研究制定本区应对相关突发事件的政策措施和指导意见;

    (3)具体指挥本区相关一般及以下级别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协调配合市级开展较大及以上级别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4)分析总结本区应对相关突发事件工作,制定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5)负责本指挥部所属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保障的建设和管理等工作;

    (6)承担区应急委交办的其他任务。

    3.除以上专项指挥部外,如发生其他突发事件,由分管区领导和区应急委相关领导成员及事件主责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成立临时应急指挥部,负责开展应对工作。

    4.区各专项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区相关部门,作为专项指挥部的日常工作机构,负责组织落实本指挥部决定,协调和调动成员单位开展应对工作。

    5.区相关部门分别按照各自职责和业务范围,在区应急委领导下,负责相关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工作。

    6.突发事件处置分工

    各类突发事件的牵头应对部门为处置主责部门(具体见下表),专项应急预案规定的参与或保障部门为处置协作部门。

    序号

    事件类别

    处置主责部门

    自然灾害类

    1

    水灾

    区应急局、区水务局

    2

    旱灾

    区应急局、区水务局

    3

    森林火灾

    区应急局、区园林绿化局

    4

    地震灾害

    区应急局、区地震局

    5

    突发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区应急局、区规自分局

    6

    气象灾害(大风、沙尘暴、雷电、冰雹、高温等)

    区应急局、区气象局、区园林绿化局等部门

    7

    农业植物疫情

    区农业农村局

    8

    农业领域外来生物入侵

    区农业农村局

    9

    突发林木有害生物事件

    区园林绿化局

    事故灾难类

    10

    危险化学品事故

    区应急局

    11

    建设工程施工突发事故

    区住房城乡建设委

    12

    火灾事故

    区消防救援支队

    13

    道路交通事故

    区交通支队

    14

    道路突发事件

    区城管委(区交通委)

    15

    桥梁突发事件

    区城管委(区交通委)

    16

    电力突发事件

    区城管委

    17

    燃气事故

    区城管委

    18

    供热事故

    区城管委

    19

    地下管线突发事件

    区城管委

    20

    供水突发事件

    区水务局

    21

    排水突发事件

    区水务局

    22

    通信网络突发事件(公网、专网、无线电)

    区科信局

    23

    信息安全事件

    区委网信办

    24

    人防工程事故

    区人防办

    25

    特种设备事故

    区市场监管局

    26

    辐射事故

    区生态环境局

    27

    重污染天气

    区生态环境局

    28

    突发环境事件

    区生态环境局

    公共卫生类

    29

    重大传染病疫情(鼠疫、炭疽、霍乱、非典型肺炎、新冠肺炎、流感等)

    区卫生健康委

    30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区卫生健康委

    31

    职业中毒事件

    区卫生健康委

    32

    食品安全事件

    区市场监管局

    33

    重大动物疫情(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

    区农业农村局

    34

    药品安全事件

    区市场监管局

    35

    疫苗安全事件

    区市场监管局、区卫生健康委

    社会安全类

    36

    上访、聚集等群体性事件

    区委政法委

    37

    恐怖袭击事件

    区公安分局

    38

    刑事案件

    区公安分局

    39

    生活必需品供给事件

    区商务局

    40

    能源资源供给事件

    区城管委

    41

    金融突发事件

    区金融办

    42

    涉外突发事件

    区政府外办

    43

    民族宗教群体性事件

    区民宗办、区委政法委

    44

    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

    区教委、区委政法委

    45

    新闻舆论事件

    区委宣传部

    46

    旅游突发事件

    区文化和旅游局

    7.各类突发事件的牵头应对部门为事件处置主责部门,主责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立或确定应急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制定并落实职责;专项应急预案规定的参与或保障部门为处置协作部门,协作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或确定应急管理机构,制定并落实职责。

    (四)基层应急机构

    各街镇(管委会)是应急治理基本单元,应确定应急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开展风险排查,组建基层应急队伍。本地区发生初判突发事件未达到一般级别,事态简单,危害或威胁范围小、不超过两个相关部门、有关单位共同处置时,由街镇(管委会)启动应急响应,调动属地应急资源,做好应急处置工作。本地区发生一般及以上级别突发事件,由街镇(管委会)负责做好各类突发事件的先期处置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应明确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责任人,依法协助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其他基层组织和单位在区政府及街镇(管委会)的指导下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五)重大活动应急机构

    1.重大活动主办或承办机构应依托活动组织体系,设立应急机构,建立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机制,统筹协调相关部门、有关单位做好重大活动应急服务保障,指挥处置与重大活动直接相关的突发事件。

    2.区相关部门按照常态工作体制,统筹做好重大活动期间交通、通信、供水、排水、电力、燃气、热力等城市运行保障,以及社会面突发事件的指挥处置工作。

    3.重大活动主办或承办机构应与区相关应急机构建立信息互通和协同联动机制,根据需要协调区相关应急机构提供支援。

    三、监测与预警

    (一)监测与风险管控

    1.本区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风险管理体系和危险源、危险区域管理制度,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工作机制,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和动态监控。区应急办牵头建立风险防控检查督办、信息共享和公共安全形势分析机制。各行业部门、有关单位和各街镇(管委会)加强对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监督检查。

    2.各行业部门、有关单位和各街镇(管委会)要建立健全风险防控和监测体系,完善突发事件监测制度,规范监测信息的获取、报送、分析、发布格式和程序;根据突发事件种类和特点,建立健全本行业(领域)、本地区基础信息数据库,完善监测网络,配备必要的设备设施,明确专职或兼职人员,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监测。

    3.区应急办负责组织全区各类风险监测信息的监督、管理和协调;预警信息主体责任部门按职能管理权限,承担预警信息的分级、分类、制作、上报,以及预警级别调整和解除,由区应急办负责审核和发布工作。

    定期组织重点行业领域与自然灾害风险会商,组织召开公共安全形势分析会议,研判丰台区突发事件应对的总体形势,提出防范措施建议。

    4.各行业部门、有关单位和各街镇(管委会)应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及时汇总、分析、处理本行业(领域)、本地区风险监测信息,并负责收集、整理和研究发生在北京市可能对本区造成重大影响的重大突发事件信息,预测可能发生的情况,及时报区应急办,并通报相关部门。

    5.区应急办与公安、消防、交通等指挥中心和城市运行中心等建立会商沟通机制。各指挥中心、城市运行中心等负责收集、受理、分析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反映的各类信息,对于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应第一时间报送区应急办,由区应急办通报相关部门。

    6.区相关部门和宣传、网信、公安等部门应建立突发事件舆情快速收集研判机制,及时收集新闻媒体对本区突发事件和有关敏感问题的报道,密切跟踪舆情动态,快速核实、评估影响、及时回应,并向区应急办通报。

    7.对于涉密的重要信息,负责收集数据的部门应遵守相关的管理规定,做好信息保密工作。

    (二)预警

    1.本区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制度。区应急办负责本区突发事件预警的管理和协调工作。

    2.可以预警的突发事件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预警级别划分按国家、北京市标准执行。

    3.预警发布和解除。

    (1)红色预警信息由区政府主要领导批准,橙色预警信息由分管区领导批准,并报市应急办及市相关部门备案;黄色、蓝色预警信息由区预警信息主体责任部门按有关规定制作上报,由区应急办审核发布,并报市相关部门备案。

    (2)有事实证明不可能发生突发事件或者危险已经解除的,预警信息主体责任部门应当及时解除预警或中止重要提示性信息,相关部门经主要领导批准后报区应急办进行发布和解除。

    (3)区应急管理事务中心作为本区的预警信息发布机构,负责本区各类预警信息的统一发布工作;区应急办负责本区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的总体管理和协调,同时将本地区预警信息报市应急办及市有关部门备案。

    (4)对于可能影响本区以外其他地区的橙色、红色预警信息,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相关部门应在批准后,及时上报市专项指挥部办公室、相关部门,并由区应急办报告市应急办向可能受到危害的北京市其他地区通报。

    (5)对于需要向公众发布的预警信息,由区专项指挥部办公室或相关部门在预警发布批准后,报送区应急办履行审批程序,并由区应急办按规定统一对外发布。对于仅在行业(领域)内部发布的警示性信息,可由行业(领域)主管部门或单位在本系统、本单位及可能受影响范围内自行发布。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对外发布预警信息。

    (6)对外发布的预警信息内容应提交拟采用信息传播手段申请,传播手段主要包括电视、报刊、互联网、微博微信、楼宇移动电视、电子显示屏、应急广播、警报器等。接到预警信息正式发布通知后,应按照指定范围和时间,立即通知相关单位和媒体在10分钟内播发预警信息。

    (7)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

    4.预警信息包括突发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预计持续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单位、发布时间等。

    5.预警响应。

    (1)发布蓝色、黄色预警后,区应急办、区专项指挥部办公室、相关部门应依据相关应急预案立即做出响应,采取以下措施:

    责令有关单位、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负有信息报告职责的人员及时收集、报告有关信息,主动向社会公布反映突发事件信息的渠道,加强对突发事件发生、发展情况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

    组织相关部门和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有关专家学者,随时对突发事件信息进行分析评估,预测发生突发事件可能性的大小、影响范围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级别;

    及时向社会发布与公众有关的突发事件预测信息和分析评估结果,并对相关信息的报道工作进行管理;

    及时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发布可能受到突发事件危害的警告,宣传避免、减轻危害的常识,公布咨询电话。

    (2)发布蓝色、黄色预警后,区应急办、区专项指挥部和相关部门应当针对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采取下列一项或多项措施:

    责令应急队伍和应急指挥人员、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做好参加应急处置与救援工作的准备;

    清查应急救援所需物资、设备、工具,准备应急设施和避难场所,并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随时可以投入正常使用;

    通知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和重要基础设施的主责单位加强巡查;

    通知交通、通信、供水、排水、电力、燃力、热力等行业监管部门做好应对准备;

    有必要向社会公众发布的预警信息,及时上报。

    (3)发布橙色、红色预警后,区应急办、区专项指挥部和相关部门在采取蓝色、黄色预警响应措施的基础上,还应当针对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采取下列一项或多项措施:

    责令应急队伍和应急指挥人员、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进入待命状态,并动员后备人员做好参加应急处置与救援工作的准备;

    调集应急救援所需物资、设备、工具,准备应急设施和避难场所,并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随时可以投入正常使用;

    加强对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保卫,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采取必要措施,确保交通、通信、供水、排水、电力、燃力、热力等公共设施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采取特定措施避免或减轻危害的建议、劝告;

    转移、疏散或撤离易受突发事件危害的人员并予以妥善安置,转移重要财产;

    关闭或限制使用易受突发事件危害的场所,控制或限制容易导致危害扩大的公共场所的活动;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必要的防范性、保护性措施。

    6.区应急办可依据突发事件的发展、变化情况和影响程度,调整区相关专项指挥部办公室、相关部门提出的预警建议级别,并报请区应急委相关领导批准。

    预警信息发布单位要密切关注事件进展情况,并依据事态变化情况和专家顾问组建议,按程序适时调整预警级别,并及时通报各相关部门。

    市、区相关专项指挥部办公室、相关部门发布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后,区应急委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本地区预警级别,并由区应急办报市应急办备案。

    7.预警信息的发布、调整和解除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手机短信、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网站、区融媒体中心、电子显示屏、应急广播、警报器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对于老、幼、病、残、孕等群体,以及学校、医院、旅游景点、交通费枢纽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偏远地区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

    (三)监测与预警支持系统

    1.区各专项指挥部办公室、相关部门和气象、生态环境、金融、文化和旅游、商务等部门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监测手段,强化数字化监测基础设施和专业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建设。

    2.区应急办会同区各专项指挥部、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建立健全本区综合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区级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逐步实现覆盖全区、各行业(领域)的风险综合监测与突发事件预警,提高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

    四、应急处置与救援

    (一)信息报送

    1.区应急办、各街镇(管委会)、区各专项指挥部办公室、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应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上报各类突发事件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

    信息报送应贯穿于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的全过程。

    2.有关部门、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负有信息报告职责的灾害信息员、城市协管员(专职安全员)、群测群防员、气象信息员、生态林管护员等人员要结合工作职责,及时向所属部门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并参与先期处置。

    3.获悉突发事件信息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应当立即向事发地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

    4.对于能够判定为一般及以上级别突发事件等级的,事件本身比较敏感或发生在重点地区、特殊时期的,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突发事件或突出情况信息,区相关专项指挥部办公室、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及事发地街镇(管委会)要立即报告区应急办,同时通报区委宣传部、区委网信办等部门,原则上,电话报告时间不晚于接报后 5 分钟,书面报告时间不晚于接报后 30 分钟,详细报告时间不晚于接报后 1 小时。

    5.对于暂时无法判明等级的突发事件,应迅速核实,最迟不晚于接报后15分钟向区应急办报告。对于仍在处置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每30分钟续报人员伤亡、处置进展和发展趋势等信息,直到应急处置结束。

    6.对于涉及到港澳驻京机构、港澳台人员,外国在京机构、人员或市属驻外(港澳)派出机构、赴外(港澳)人员的突发事件,根据事件性质,区应急办或公安部门接报信息后应同时通报区政府外办。

    7.对于接报的一般及以上级别突发事件信息,区应急办和区级处置主责部门分别按规定同时向市应急办和市级相关部门报告。

    8.上报突发事件信息的内容应包括: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性质、危害程度、事件发展趋势、已采取的措施等。

    9.区应急办会同区各专项指挥部、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建立健全突发事件信息系统,汇集、储存、分析、传输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并逐步实现与北京市相关部门突发事件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二)先期处置与公众响应

    1.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和相关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等应立即开展先期处置:

    (1)事发单位要立即组织本单位应急救援队伍和工作人员科学营救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

    (2)采取其他防止危害扩大的必要措施;做好专业应急队伍的引导;

    (3)向所在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报告;

    (4)对因本单位的问题引发的或主体是本单位人员的社会安全事件,有关单位要迅速派出负责人赶赴现场开展劝解、疏导工作。

    2.街镇(管委会)是应急治理基本单元,负责本区域各类突发事件的先期处置工作:

    (1)立即向区应急办报告事件情况;

    (2)第一时间组织现场群众疏散、撤离、转移,通知村(居)民委员会和其他组织,要按照区政府的决定、命令进行宣传动员,组织群众开展自救和互救,协助维护现场秩序;

    (3)积极利用属地应急资源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4)做好各级专业应急力量引导工作和对现场指挥部的服务保障工作。

    3.突发事件应对期间,受影响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及时开展自救互救,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危害扩大;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和机构报告安全隐患和受灾情况;服从救援抢险部门、街镇(管委会)的指挥和安排,配合做好应急处置与救援工作。

    (三)分级响应

    1.分级响应原则

    本区应急响应一般由高到低分为三级:一级、二级、三级。区相关部门、基层组织和单位等责任主体按照基本响应程序,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的响应措施进行处置。当超出责任主体自身处置能力时,及时向上一级应急指挥机构提出请求,由上一级指挥机构提供支援或启动更高级别响应。

    对于事件本身比较敏感,或发生在重要设施目标、重点区域,重大活动举办、重要会议召开等时期的,可适当提高响应级别。应急响应启动后,可视突发事件态势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响应级别。

    2.三级响应

    初判突发事件不超过一般级别,且事态简单,危害或威胁范围小、不超过两个相关部门、有关单位共同处置时,由街镇(管委会)启动应急响应,调动属地应急资源,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3.二级响应

    初判突发事件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时,由相关区级专项指挥部启动:

    (1)突发事件不超过一般级别;

    (2)需要统筹两个以上的区级部门或单位共同处置;

    (3)需要调动区级应急队伍、应急物资等作为主要资源进行处置。

    (4)相关区领导认为有必要的其他情况。

    由区相关专项指挥部或临时应急指挥部负责指挥,调动区级处置主责部门和相关部门开展应急处置。主管区领导赶赴现场进行指挥,依据相关区专项预案,成立由区级处置主责部门牵头的区级现场指挥部,组织协调各相关力量开展具体应急处置与救援行动。

    当突发事件发生在轨道交通运营、高速公路、核、民航等特定领域或相关重点地区或发生需由市级部门直接指挥处置的突发事件时,由市相关主责部门启动响应,区交通、消防、卫健、宣传、应急等相关部门配合做好先期处置及红线外围应急保障工作。

    4.一级响应

    突发事件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时,由区委、区政府在二级响应的基础上启动:

    (1)突发事件可能达到较大级别;

    (2)需要配合市级专项指挥部共同处置,且处置时间较长、处置难度较大;

    (3)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认为有必要的其他情况。

    市相关专项指挥部或市级临时应急指挥部负责指挥,并根据需要协调市级相关部门开展救援处置。在市级指挥机构的领导下,区应急委统一指挥区属各有关方面开展应对工作,并做好对市级指挥机构的支撑与配合。

    5.扩大响应

    发生重大及特别重大级别突发事件后,由区相关指挥机构主要领导对灾情进行研判,或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认为有必要继续升级响应等级的,由区应急办在一级响应的基础上报告市应急办,建议进一步扩大响应。

    当市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启动或成立市级应急指挥机构,并根据有关规定启动市级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时,区现场指挥部、区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在市级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下,配合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和对市级指挥机构的支撑与保障工作。

    (四)现场指挥部

    1.现场指挥部组建

    按照相关预案规定,由区处置主责部门牵头,设立现场指挥部。

    现场指挥部由总指挥、执行指挥和各工作组组长组成,实行总指挥负责制。总指挥行使重要事项决策和行政协调权,执行指挥行使专业处置权。执行指挥应由熟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较强的组织、指挥和协调能力,并具有一定应急处置与救援实战经验的人员担任。

    现场指挥部可选择设置综合协调组、专业处置组、宣传信息组、治安交通组、事故调查组、通信保障组、医疗救护组、后勤保障组、专家顾问组等工作组,并确定联系人和通信方式。

    2.现场指挥协调

    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区各专项指挥部、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应立即调动所属有关人员和应急队伍赶赴现场。到达突发事件现场的各方力量和社会组织,要及时向现场指挥部报到、受领任务,接受现场指挥部的统一指挥调度,严格遵守交通管理、信息发布等工作要求,并及时报告现场情况和处置工作进展情况,实现各方信息共享。

    当突发事件超过一般等级,市级现场指挥部成立后,区级现场总指挥和必要人员纳入市级现场指挥部,区级现场指挥部继续统一领导区级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3.现场协同联动

    现场指挥部应维护好事发地区治安秩序,做好交通保障、人员救治与疏散、群众安置等工作,全力防止紧急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和次生、衍生灾害发生;及时掌握事件进展情况,随时向区应急委报告;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分析、快速评估,尽快研究确定现场应急处置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和救援程序,配备符合要求的安全防护设备,确保现场救援人员安全;按处置方案发布命令,全面展开调集应急物资,抢修被损坏的公共设施,向受到危害的人员提供避难场所、生活必需品、医疗救护等紧急处置工作。

    处置主责部门应依据突发事件的级别和种类,适时派出由该领域具有丰富应急处置经验的人员、相关科研人员组成的专家顾问组,共同参与处置工作。专家顾问组应根据上报和收集掌握的情况,对整个事件进行分析判断和事态评估,研究提出减灾、救灾等处置措施,为现场指挥部提供决策咨询。

    现场指挥部应随时跟踪事态进展情况,一旦发现事态有进一步扩大趋势,可能超出自身控制能力时,应及时报请区委、区政府协调调配其他应急资源参与处置工作;向事件可能波及的地区政府通报有关情况,同时报市应急办、市相关部门,经分析研判后,必要时可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出预警。与突发事件有关的部门、单位和所在属地,应主动向现场指挥部和参与处置的相关部门提供有关基础资料,为应急处置、救援等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发生涉外突发事件时,区政府外办、区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应根据需要和职责分工,参与现场指挥部相关工作,协调处置相关涉外事务。

    现场指挥部可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采取相应的强制性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

    (五)处置措施

    1.自然灾害或者事故灾难发生后,所在属地、区相关专项指挥部、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应采取下列一项或多项应急措施:

    (1)在确保应急救援人员安全的前提下,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并妥善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以及采取其他救助措施;

    (2)迅速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划定警戒区,实行交通管制,限制人员流动以及采取其他控制措施,交通、公安等有关部门要保证紧急情况下抢险救援车辆的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确保抢险救灾物资和人员能够及时、安全送达;

    (3)立即抢修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广播电视等公共设施,短时难以恢复的,要实施临时过渡方案,保障社会生产生活基本正常;

    (4)禁止或限制使用有关设备、设施,关闭或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人员密集的活动或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采取其他保护措施;

    (5)启用储备的应急救援物资,必要时调用其他急需物资、设备、设施、工具,临时征用宾馆、学校、展览馆、体育场馆、交通工具及相关设施、设备;

    (6)组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应急处置与救援工作,要求有特定专长的人员提供服务;

    (7)向受到危害的人员提供避难场所和食品、食盐、饮用水、燃料等生活必需品;

    (8)依法从严惩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制假售假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稳定市场价格,维护市场秩序;

    (9)依法从严惩处哄抢财物、干扰破坏应急处置工作等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维护社会治安;

    (10)进入相关场所进行检查和封存物品;

    (11)拆除、迁移妨碍应急处置和救援的设施、设备或其他障碍物等;

    (12)采取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的必要措施。

    (13)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应急处置措施。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根据事件情况,在区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机构的统一指挥下,所在属地、区相关专项指挥部或区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依法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措施:

    (1)针对特定人群、场所、区域组织开展病原检测等筛查措施,精准确定防控对象,缩小防控范围;

    (2)确定定点救治医院、备用医院、临时救治和集中医学观察场所等;

    (3)对病人、疑似病人及时进行救治,对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依法进行管理;

    (4)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实施人员健康状况动态监测,及时对易受感染的人群和其他易受损害的人群采取预防性投药、群体防护、应急接种等措施;

    (5)实施交通卫生检疫,对道路、交通枢纽和交通工具进行管控;

    (6)对定点医院、隔离救治场所、污水处理场站、食品集中交易市场、冷链仓储物流设施、出现特定病例的社区(村)等重点场所、区域开展环境监测和消毒;

    (7)对饮用水及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全过程实施监管,对来源于疫情发生地的食品及其外包装进行检测,对餐饮、物流、交通运输、食品生产经营等行业从业人员加强健康管理;

    (8)停工、停业、停课,限制或者停止使用有关公共场所,限制或者停止人群聚集活动;

    (9)严格进出区域人员管理,实施社区封闭和居民出入管理;

    (10)为降低或者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损害,需要采取的其他措施。

    3.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根据事件情况,由政法部门立即组织相关部门、有关单位,并由公安机关针对事件的性质和特点,采取下列一项或多项应急措施:

    (1)尽快了解和分析事件起因,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和说服教育,及时疏导、化解矛盾和冲突;

    (2)维护现场治安秩序,对使用器械相互对抗或以暴力行为参与冲突的当事人实行强制隔离,妥善解决现场纠纷和争端,控制事态发展;

    (3)对特定区域内的建筑物、交通工具、设备、设施以及燃料、燃气、电力、水的供应进行控制,必要时依法对网络、通信进行管控;

    (4)封锁有关场所、道路,查验现场人员的身份证件,限制有关公共场所内的活动;

    (5)加强对易受冲击的核心机关和单位的警卫,在重点单位和场所附近设置临时警戒线,加强对重要人员、场所、部位和标志性建筑的安全保护;

    (6)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事件发生时,立即依法出动警力,加大社会面检查、巡逻、控制力度,根据现场情况依法采取相应的强制性措施,尽快使社会秩序恢复正常;

    (7)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其他必要措施。

    4.区公安、交管、消防、卫健、应急、宣传及处置主责部门应按照职责,迅速调动有关专业应急力量赶赴现场,掌握现场态势,控制事态发展,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5.交通保障、医学救援、通信保障、现场信息、抢险救援物资装备、自然灾害救助、社会秩序、新闻宣传等应急保障工作牵头协调部门和支持部门,应组织编制相关保障类应急预案,督促做好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快速反应联动机制。

    (六)社会动员

    1.各街镇(管委会)应根据实际需要,动员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配合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自救互救、道路引领、后勤保障、秩序维护等协助处置工作。

    2.全区范围内的突发事件社会动员,由区委、区政府报请市委、市政府批准。区委社工委、区民政局、区委农工委、区农业农村局、区应急办负责全区社会动员,协调各相关部门开展工作。团区委、区红十字会等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协助做好社会动员工作。区内局部小范围内的社会动员,由区委、区政府决定并组织实施,报市政府备案。

    (七)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

    1.信息发布

    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工作,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及市、区相关规定,由宣传部门会同事件处置主责部门进行管理与协调。

    一般及以下级别突发事件发生后,宣传部门要会同处置主责部门快速反应、及时发声。遇有较大及以上突发事件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市级相关部门向社会发布相关信息。

    未经相关应急指挥机构批准,参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各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对外发布事件原因、伤亡数字、责任追究等有关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情况和事态发展的信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

    2.舆论引导

    宣传部门会同网信、公安、处置主责部门等单位,收集、整理网络、市民热线等舆情社情信息,及时核实、解决公众反映的问题,予以积极回应和正面引导,对于不实和负面信息,及时澄清并发布准确信息。

    当突发事件超出本区控制能力时,由区委宣传部报请市委宣传部统一协调组织新闻发布相关工作。对于可能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的突发事件,对外报道工作应由承担突发事件处置的主责部门、区委宣传部、区政府外办配合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市政府外办等部门共同组织,各新闻媒体要严格遵守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有关规定。

    (八)应急结束

    突发事件处置工作已基本完成,次生、衍生和事件危害被基本消除后,启动应急响应的应急指挥机构可逐步停止有关应急处置措施,有序撤离应急救援队伍和工作人员,并宣布应急结束。事件处置情况要及时通知参与事件处置的各相关部门,必要时向社会发布应急结束消息。

    五、恢复与重建

    (一)善后处置

    1.宣布应急结束后,在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区相关部门、有关单位和所在属地负责善后处置工作,及时制订恢复重建计划和善后处理措施,并组织实施。必要时,经区委、区政府批准,启动区突发事件应急救助指挥部或者成立区善后工作领导机构。

    2.区应急、卫健、公安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和专业技术力量,按照有关规定对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统计、核实和上报。

    3.区规划自然资源部门负责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居民住房和基本配套设施的选址、方案设计等工作;区住建部门负责居民住房建设的组织实施,事发属地负责对居民进行妥善安置;区卫健、农业农村等部门负责疫病控制工作,区生态环境部门提出事故后污染处置建议,事发属地和有关部门负责现场清理和消除环境污染;区城市管理、水务等部门组织修复被破坏的城市基础设施,处置主责部门会同区财政、发展改革部门制定应由政府补偿的补偿标准和办法,事发属地和有关部门配合做好补偿工作;审计部门对补偿物资和资金的安排、拨付和使用进行监督,必要时根据计划安排实施审计;事发属地配合区相关部门做好受灾地区社会管理工作,并配合做好救助款物的管理、调拨、发放等工作。

    (二)社会救助与抚恤

    1.自然灾害发生后,区应急管理部门牵头启动救助应急响应,统筹做好灾区应急期、过渡期生活救助和因灾倒损民房恢复重建等相关救助工作,适当加大对困难家庭的救助力度,加强受灾人员救助与其他社会救助政策的有效衔接,确保受灾人员的基本生活。

    2.其他突发事件发生后,事件处置主责部门会同区应急、财政、人社等部门及所在属地,做好应急期间人员安置和生活保障,民政部门指导事发属地对因突发事件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和人员,给予临时救助,要特别对老、幼、病、残、孕及流浪乞讨人员、滞留人员等群体予以重点关注,强化基本生活保障。

    3.突发事件发生后,由区民政部门会同事件处置主责部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应急捐赠工作机制,依法组织开展公开募捐活动,及时发布救助需求信息,有序引导社会公众和慈善组织开展捐赠活动。红十字会、慈善协会等人民团体、社会公益性团体和组织,应当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各自工作条例,积极开展互助互济、经常性救灾捐赠活动和专项募捐活动;加强与其他地区团体、组织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吸纳捐赠的救助款物。

    4.区司法行政部门组织法律援助机构和有关社会力量,依法为突发事件涉及人员提供法律援助,维护其合法权益。

    5.区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等人民团体,协助区卫生健康等部门开展心理咨询、抚慰等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6.区财政、人社、退役军人、应急管理等部门及所在属地,依法依规对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和因灾伤亡的人员给予救助和抚恤,民政部门指导事发属地开展以上工作,并按照规定对见义勇为人员、因公牺牲者报送市级部门进行认定和追认。

    (三)保险

    1.突发事件发生后,保险监管部门负责督促保险机构及时开展保险受理、赔付工作。区相关部门及有关单位应及时将损失情况及时向保险监管部门和保险机构通报,协助做好保险理赔和纠纷处理工作。

    2.区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要为应急救援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减少应急救援人员的人身风险。

    3.建立健全灾害风险保险体系,鼓励单位和公民参加保险。推进巨灾保险制度,推行安全生产、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等。

    (四)调查与评估

    1.突发事件发生后,由相关主责部门牵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以及《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及时组织开展突发事件调查处理及责任追究工作。

    负责组织开展突发事件调查工作的机构,应根据突发事件的具体情况,组建突发事件调查组,可聘请有关专家参与。

    2.一般或较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结束后,根据需要,由事件处置主责部门牵头组织开展应对工作总结评估。重大或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结束后,由市级相关责任部门牵头开展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我区做好配合工作。

    3.有关法律、法规或北京市及其有关部门对突发事件调查评估工作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五)监督检查问责与奖惩

    1.区委、区政府根据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成绩突出的组织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表彰或奖励,对未完成工作任务的进行通报批评并责成其限期整改。

    2.存在未按规定制定、修订应急预案,未按应急预案规定履行相关职责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或危害扩大,不服从上级党委政府统一指挥,迟报、漏报、瞒报突发事件信息,未及时组织开展生产自救和善后工作,截留、挤占、挪用应急资金等情况的,依据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党纪政务处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应急保障

    (一)应急队伍保障

    1.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

    区消防救援支队伍是丰台区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主力军,承担综合性消防救援工作,负责指挥调度相关灾害事故救援行动。

    2.专业应急队伍

    专业应急队伍是应急处置与救援的骨干力量,主要由区应急、网信、科信、公安、生态、交通、水务、园林、住建委、农业农村、卫健、城管、宣传等部门根据职能分工和实际需要组建,承担各行业(领域)专业处置与救援职责。

    区应急委统一领导区级专业应急队伍的规划建设,并由区应急办进行认定和统筹管理。区相关专项指挥部办公室、区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统筹规划本行业(领域)区级专业应急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未组建区级专业应急队伍的部门,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与相关部门建立专业应急队伍使用机制。

    突发事件发生后,负责或参与应急处置的区专项应急指挥部、区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和特点,有权调用区级相关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到达现场后,接受现场指挥部的统一调度指挥。根据需要,由区应急委统一调动应急救援队伍赴北京市其他地区执行任务。区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按照市有关部门要求,调动队伍赴其他地区执行任务时,应及时向区应急办报告。

    区各专项指挥部办公室、相关部门、有关单位与相关企业签订应急救援服务保障协议,采取政府资助、合同、委托等方式,给予一定的值班备勤、装备购置与维护、救援补偿费用。

    3.基层应急队伍

    基层应急队伍是本区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辅助力量。由区应急办统筹,依托街镇(管委会)辖区内的城市协管员(专职安全员)、灾害信息员、群测群防员、基层网格员等具有安全管理相关职责的人员,以及社区志愿者、警务人员、医务人员等具有相关知识、经验和资质的人员,组建基层应急队伍,在街镇(管委会)、社区(村)的组织下,充分发挥到场快、情况熟的优势,开展信息报告、先期处置等工作。

    4.社会应急队伍

    社会应急队伍是本区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补充力量。由区相关部门负责,在社会应急队伍的组织、技术装备、能力培训、训练演练、救援行动人身保险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建立服务协作平台、建立与专业应急队伍的联演联训机制等,充分发挥红十字会、共青团、应急志愿者等作用,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等有序参与公共安全与突发事件应对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工作,以及突发事件的抢险救援、卫生防疫、群众安置、设施抢修和心理安抚等工作。

    5.驻区部队应急力量

    驻区部队是应急处置与救援的突击力量,按照有关规定参加本市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区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要加强与驻京部队的沟通对接、信息共享、联合演练,提高协同应对能力。

    6.应急专家队伍

    应急专家队伍是本区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支撑力量。各专项指挥部办公室、区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分别建立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以及综合管理等领域专家学者和实践经验丰富的行政管理人员组成的应急专家队伍,提高应急决策的科学性。组织应急专家队伍为丰台区中长期公共安全规划、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灾害科学最新发展趋势的跟踪等方面提供意见和建议;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趋势、救灾方案、处置办法、灾害损失和恢复方案等进行研究和评估,并提出相关建议;为突发事件相关应急处置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咨询方案。

    (二)指挥系统技术保障

    1.由区应急办负责组织规划,区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相关部门、有关单位以及镇(街道)积极响应配合,建立本区域、本行业(领域)应急指挥技术支撑体系,以满足各种复杂情况下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指挥要求。主要包含: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有线通信调度系统、无线通信指挥系统、图像监控系统、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综合保障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移动指挥系统、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等。

    2.由区应急、规划自然、科信、机要部门负责组织,区各专项指挥部办公室、相关部门、有关单位配合,建立应急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更新维护的长效机制。应急部门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应急管理信息资源库,建立各类风险与隐患监控数据库、专业数据库、应急预案库、应急专家库、辅助决策知识库,做到及时维护更新,确保数据的质量,实现对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的辅助决策与支持。

    3.公安部门牵头,科信等相关部门配合,加强全区各级各类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大图像信息资源整合力度,完善本区图像信息管理系统。

    4.各街镇(管委会)、区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相关部门及有关单位结合日常工作,开展预警、分析,提高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决策水平。

    5.区通信保障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牵头,各有关单位参与,整合完善应急指挥通信网络系统,以有线政务专网、800兆无线政务专网、公共通信网络等为核心,形成覆盖区、街道(镇)、社区(村)的应急通信系统;在网络中断或出现盲区时,部署应急移动通信保障车,利用卫星、微波等通信手段,保障事发现场应急通信网络畅通。

    6.科技部门依托北京市科研机构,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应急管理相关技术开发体系,加强应急管理科技创新机制和应对突发事件技术支撑体系研究;扶持一批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重点企事业单位,重点加强智能化应急指挥通信、辅助决策、特种救援等技术装备的研制工作,提出科学配备的方案。

    (三)交通运输保障

    突发事件发生后,区交通、城管、住建和水务等部门组织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尽快恢复被毁坏的城市道路,交管部门根据需要开设应急救援“绿色通道”。必要时,可紧急动员和征用其他部门及社会的交通设施装备。

    (四)物资装备保障

    1.本区建立健全平时服务与灾时应急相结合、实物储备与产能储备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实现应急物资的集中管理和统一调拨。

    区应急部门牵头健全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制定应急物资储备规划并组织实施,建立统一互联的应急物资信息平台和调拨机制,在救灾时统一调度。

    区应急、商务及处置主责部门会同规划自然、财政等部门,分别建设本行业(领域)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采购、储备、更新、补充、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确保突发事件应急所需物资的及时供应。

    区科信、规划自然、发展改革、市场监管、商务、财政等部门,按职责做好应急物资相关规划布局、认证审批、建设投产、研发创新、激励扶持等工作,增强多灾巨灾条件下的重要物资快速投产和持续生产能力。区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应根据需要,采取能力储备等方式,与有关企业签订合同,保障应急物资的生产和供给。

    2.区应急、发展改革、商务、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等部门按照职能分工,负责掌握本区生活必需品市场的总需求、储备和经营库存、生产能力、销售、价格的变化情况,负责应急机制启动后的市场监测和应急方案实施,调动生活必需品大型生产企业、经营企业现有库存投放市场,组织社会商业库存充实零售市场。区市场监管、卫生健康部门负责编制、修订区级应急药品和物资储备目录和计划,并组织落实相关应急药品、物资装备的储备和供应。粮食储备部门负责保障基本生活物资的实物储备。

    3.区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根据自身应急救援业务需求,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配备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和器材,建立相应的维护、保养和调用等制度。负责突发事件处置的主责部门根据处置需要提出应急物资需求,经分管区领导批准后,下达应急物资调拨指令,并报区应急办备案。市有关部门、其他地区需要调拨本区应急物资时,由区应急委统一协调。

    4.区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相关部门、有关单应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积极建立与市有关部门、部队、其他地区的物资调剂供应渠道,作为本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的有效补充,以备本地区物资短缺时迅速调入。

    5.依法推动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必要时,以政府名义向单位和个人征用应急救援所需设备、设施、场地、交通工具和其他物资,要求生产、供应生活必需品和应急救援物资的企业组织生产、保证供给。

    (五)医疗卫生保障

    根据“分级救治、无缝衔接”原则,分现场抢救、院前急救、专科治疗等阶段组织实施救护。紧急医疗救援中心(120)负责应急处置工作中的现场抢救、院前急救工作;区各级医院负责后续救治。根据相关应急预案,区卫生健康部门快速组织医疗救护队伍进入救灾现场,对伤员进行救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灾区传染病的暴发流行;会同区水务、生态环境等部门及时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安全情况;会同区市场监管部门及时检查灾区的食品安全情况,迅速组织向突发事件影响地区提供所需药品、医疗器械。

    (六)治安保障

    1.突发事件发生后,由区公安部门、所在地街镇(管委会)、社区(村)负责治安保障,立即在突发事件处置现场周围设立警戒区和警戒哨,做好现场控制、交通管制、疏散救助群众、维护公共秩序等工作。

    2.由区公安部门负责,驻区武警部队予以协助和配合,承担对重要场所、目标和救灾设施的警卫工作。突发事件所在地的街镇(管委会)、社区(村)要积极发动和组织社会力量开展自救互救,群防群治,全力维护突发事件地区的社会稳定。

    3.突发事件现场存有易燃易爆危险品或发生起火、漏电、漏水、漏气等情况时,先期处置人员要立即通知有关主管部门实施排爆、灭火、断电、断水、断气等措施,清除现场危险品,避免次生危害的发生。

    (七)应急避难场所保障

    突发事件发生后,区应急委根据突发事件危险程度及事态发展情况启用应急避难场所,所在地街镇(管委会)按照疏散预案组织居民进入应急避难场所避难。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应根据各自职责,提供必要的保障,确保避难人员的正常生活。

    (八)资金保障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有关条款,每年按照财政支出额的适当比例安排政府预备费,作为公共财政应急储备资金。区和街镇(管委会)财政部门要在一般支出预算中设置应对突发事件专项准备资金。

    2.区财政部门负责应对突发事件专项准备资金和公共财政应急储备资金的管理。突发事件发生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部门预算内部结构,削减部门支出预算,集中财力应对突发事件。经区政府批准后启动应对突发事件专项准备资金,必要时动用公共财政应急储备资金。

    3.按照“急事急办”原则,简化工作环节,凡区政府批准的拨款事宜,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相关手续,确保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4.区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对突发事件财政应急保障资金的使用和效果进行监管和评估。

    5.区各专项指挥部办公室、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所需的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等工作经费列入部门预算,同级财政部门应当予以保障。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资金援助。

    (九)法制保障

    1.在突发事件发生、延续期间及善后阶段,区司法部门按照区政府要求对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提供法律意见,并视情况提供法律支撑。

    2.区政府作出应对突发事件的决定、命令,应当报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区应急委应当向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专项工作报告。

    七、预案管理

    (一)制订与备案

    1.区应急办负责本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组织区各专项指挥部办公室、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制修订区级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综合协调区级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衔接工作。各街镇(管委会)根据上级应急预案体系和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编制应急预案应当在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以确保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在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鼓励通过情景构建的方式模拟突发事件场景,以检验应急预案各项措施的有效性。

    3.区各专项指挥部办公室、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根据涉及本部门、本单位的应急预案要求,结合实际需要,做好相关应急工作手册、事件应对行动方案等支撑性文件编制工作。

    4.区、街镇(管委会)的总体应急预案分别报区政府备案;专项应急预案分别抄送区政府及市政府有关牵头部门备案;部门应急预案、巨灾应急预案报区政府备案。报送区政府备案的应急预案,由区应急局履行备案审查监督职责。

    5.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应当建立定期评估制度,分析评价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当存在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或上位预案相关规定发生变化、应急指挥机构及其职责发生重大调整、主要风险或重要应急资源发生重大变化、在实际应对和应急演练中发现问题需要作出重大调整等情况时,应及时修订应急预案,实现应急预案的动态优化和科学规范管理。

    6.区各专项指挥部办公室、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各街镇(管委会)应根据本系统、本领域、本区域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定期检查应急预案工作落实情况。

    (二)应急演练

    1.区应急办统筹全区应急演练工作,负责区级重点应急演练的规划、组织协调与综合管理工作,检查指导全区综合应急演练工作,并定期组织全区跨部门、跨行业(领域)的应急演练。

    2.区各专项指挥部办公室、相关部门、有关单位负责本系统、本领域、本部门、本单位的应急演练工作,并加强对各街镇(管委会)和各社区(村)等基层单位应急演练工作的指导,每年组织开展综合应急演练或单项应急演练。

    3.应急演练应包括规划与计划、准备、实施、评估总结和改进五个阶段。通过应急演练,发现和解决应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落实岗位责任,熟悉应急工作的指挥机制、决策、协调和处置程序,评价应急准备状态,培训和检验应急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和现场处置能力,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并改进完善。

    (三)宣传与培训

    1.宣传教育

    由区应急、宣传部门组织协调,区各专项指挥部办公室、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各街镇(管委会)制定应对突发事件宣传教育规划,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广泛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法律、法规、规章和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风险防范意识和应急知识与技能。

    区委宣传部、区人防办、红十字会等单位协助区应急办开展有关应对突发事件的宣传教育和培训等工作。

    本区党政机关、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及其他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社区(村)负责组织本单位、本区域的人员进行应急法律、法规、规章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组织实施在校学生相关应急知识的教育。

    新闻媒体、政务新媒体要积极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2.培训

    区应急办负责组织协调区各专项指挥部办公室、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街镇(管委会),充分发挥区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培训中心的作用,面向区属机关的各级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干部、政府新闻发言人、基层干部,开展应对突发事件相关知识培训,将突发事件应对法律、法规、规章和预防、应急指挥、综合协调等作为重要内容,增强区属机关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区各专项指挥部办公室、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要按照隶属关系和管理责任,加强对本系统、本领域专业应急队伍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救援能力和安全防护技能。

    区应急部门组织协调街镇(管委会)及其他社会组织,开展应急志愿者培训工作,使其掌握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突发事件应对基本技能,增强现场组织、自救互救及配合专业应急队伍开展工作的能力。

    八、附则与附件

    (一)名词术语、缩写语的说明

    总体应急预案:是区党委、政府组织管理、指挥协调所管辖区域内相关应急资源和应急行动的整体计划和程序规范,是本地区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

    专项应急预案:是区党委、政府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事件,或者针对重要目标物保护、重大活动保障、应急资源保障等重要专项工作而预先制定的涉及多个部门职责的工作方案。

    部门应急预案:是区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根据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为应对本部门(行业、领域)、本单位突发事件,或者针对重要目标物保护、重大活动保障、应急资源保障等涉及部门工作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

    基层和单位组织应急预案:是机关、团体、企事业等单位和基层组织根据自身实际,为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或措施。

    应急工作手册:是预案涉及的有关部门和单位对自身承担职责任务进一步分解细化的工作方案,是本部门、本单位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指引。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涉及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编制相应工作手册,把每一项职责任务细化、具体化,明确工作内容和流程,并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工作手册可与应急预案合并编制。

    事件应对行动方案:是参与突发事件应对的救援队伍、专家队伍等按照应急预案、工作手册或上级指挥机构要求,为执行具体任务并结合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工作安排。事件应对行动方案要明确队伍编成、力量预置、指挥协同、行动预想、战勤保障、通信联络等具体内容,以及采取的具体对策措施和实施步骤。

    突发事件专项应急指挥部:是指为组织、协调、指挥相关类别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而设立,由有区领导(任总指挥)及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组成的议事协调机构。

    区相关部门:是指与应对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处置、善后、保障等各环节有关的区委、区政府各相关部门,即区属相关委、办、局。

    区有关单位:是指与本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有关、列为区应急委成员单位,但不在区委、区政府工作部门范围内的区相关单位。

    突发事件社会动员:是指应对突发事件时,各级政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统一组织的动员准备、实施和恢复活动。

    公共财政应急储备资金:是指每年根据区财政支出额的适当比例安排的政府预备费,经区政府批准后可用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应对突发事件专项准备资金:是指按照结余不结转的原则,每年在区财政预算中安排的固定额度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各类突发事件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等工作。

    应急演练:是指各地区,各部门,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组织相关单位及人员,针对特定的突发事件风险和应急保障工作要求,在预设条件下,按照应急预案规定的职责和程序,为提高应急能力而进行的一种模拟突发事件及应急响应过程的实践活动。

    单项应急演练:是指只涉及应急预案中特定应急响应功能或现场处置方案中一系列应急响应功能的演练活动。注重针对一个或少数几个参与单位(岗位)的特定环节和功能进行检验。

    综合应急演练:是指涉及应急预案中多项或全部应急响应功能的演练活动。注重对多个环节和功能进行检验,特别是对不同单位之间应急机制和联合应对能力的检验。

    (二)本预案说明

    1.本预案由区政府负责制定,并由区委、区政府负责审定。区应急委负责解释与组织实施。

    2.区应急办负责本预案的编制、修订及实施工作,具体负责综合协调、跟踪分析、督促检查,并根据需要及时组织评估,向区应急委提出修订建议。

    3.《北京市丰台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22年修订)》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丰台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通知》(丰政发〔2011〕20号)同时废止。

    (三)区级专项应急预案目录

    1.突发事件类

    (1)自然灾害类

    序号

    名 称

    牵头编制部门

    1

    丰台区地震应急预案

    区应急局

    2

    丰台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区应急局

    3

    丰台区防汛应急预案

    区应急局

    4

    丰台区森林火灾扑救应急预案

    区应急局

    5

    丰台区沙尘暴天气应急预案

    区园林绿化局

    6

    丰台区扫雪铲冰应急预案

    区城管委

    (2)事故灾难类

    序号

    名 称

    牵头编制部门

    1

    丰台区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

    区应急局

    2

    丰台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区应急局

    3

    丰台区道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区城管委

    4

    丰台区桥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区城管委

    5

    丰台区地下管线突发事故处置预案

    区城管委

    6

    丰台区人防工程事故应急预案

    区人防办

    7

    丰台区火灾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区消防救援支队

    8

    丰台区建设工程施工突发事故应急预案

    区住建委

    9

    丰台区供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区水务局

    10

    丰台区排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区水务局

    11

    丰台区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

    区城管委

    12

    丰台区燃气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区城管委

    13

    丰台区供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区城管委

    14

    丰台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区生态环境局

    15

    丰台区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

    区生态环境局

    16

    丰台区辐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区生态环境局

    17

    丰台区特种设备事故应急预案

    区市场监管局

    18

    丰台区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区委网信办

    19

    丰台区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区委网信办

    (3)公共卫生事件类

    序号

    名 称

    牵头编制部门

    1

    丰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区卫健委

    2

    丰台区食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区市场监管局

    3

    丰台区药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区市场监管局

    4

    丰台区疫苗质量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区市场监管局、区卫生健康委

    5

    丰台区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

    区农业农村局

    6

    丰台区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

    区农业农村局

    (4)社会安全事件类

    序号

    名 称

    牵头编制部门

    1

    丰台区处置恐怖袭击事件基本预案

    区公安分局

    2

    丰台区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

    区公安分局

    3

    丰台区民族宗教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

    区民宗办

    4

    丰台区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应急预案

    区教委

    5

    丰台区涉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区外办

    6

    丰台区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应急预案

    区委宣传部

    7

    丰台区粮食供给应急预案

    区商务局

    8

    丰台区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区金融办

    2.应急保障类

    序号

    名 称

    牵头编制部门

    1

    丰台区通信应急保障预案

    区科信局

    2

    丰台区气象应急保障预案

    区气象局

    3

    丰台区财政应急资金拨付保障预案

    区财政局

    4

    丰台区突发事件应急救助预案

    区应急局

    5

    丰台区应急物资装备保障预案

    区应急局

    6

    丰台区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应急预案

    区商务局

    7

    丰台区突发事件道路、交通保障预案

    区城管委、区交通支队

    8

    丰台区突发事件医学救援预案

    区卫健委

    9

    丰台区能源供应保障预案

    区城管委

    10

    丰台区突发事件秩序管控预案

    区公安分局

    3.巨灾应对类

    破坏性地震、极端天气等巨灾应急预案体系的具体构成,按照市应急委相关文件和要求,根据丰台区面临的巨灾风险和工作实际,另行发文明确。


    (四)丰台区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组织体系框架


    丰政发〔2022〕17号


    附件:

    移动版

    主办: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北京市丰台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60001  京ICP备200137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30号

    主办: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北京市丰台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
    网站标识码:1101060001 京ICP备2001370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30号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