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蒲长廷 原梓峰)8月11日,北京市“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推进会暨“伟大抗战精神”百姓宣讲团首场报告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馆内序厅背景墙上“强国复兴有我”“伟大抗战精神”字样在灯光下愈发清晰。随着宣讲员的讲述,一个个故事慢慢铺陈开来,那份跨越80多年的红色力量,真切地传到了在场每个人心里。活动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市社科院(市委讲师团)主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丰台区委宣传部承办,来自首都各界的干部群众代表约200人共赴这场“精神之约”,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凝聚爱国奋进力量。
推进会上,朝阳区、大兴区作了交流发言,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同志就做好群众性纪念活动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记者了解到,北京市“伟大抗战精神”百姓宣讲团首场报告会紧扣“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一主题,旨在讲清抗战历史真相,讲深中国共产党作为中流砥柱的伟大作用,讲好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的世界贡献,引导听众跨越时空维度,深刻体悟伟大抗战精神历久弥新的历史厚重与照亮未来的现实光芒。
宣讲环节,一个个来自百姓讲述的鲜活故事,将厚重的历史化为直抵人心的力量:
八路军研究会副秘书长沙峰含泪追忆姥爷左权将军——这位抗战中牺牲的八路军最高将领。他动情讲述左权将军在生死关头,为掩护战友突围血洒疆场的壮烈时刻。“机密重于生命!”沙峰的声音哽咽,左权将军舍生取义的抉择震撼全场。
丰台区宛平街道社区工作者郑然接过了爷爷郑福来73年风雨无阻的义务讲解“接力棒”。她深情讲述了爷爷如何在卢沟桥上,用一生守护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如今,她站在同一座桥上,将爷爷的故事和红色信仰继续传递,让历史的回响永不消逝。
(下转03版) (上接01版)
海淀区苏家坨镇干部郑凯雯生动再现了法国医生贝熙叶如何冒着生命危险,骑行崎岖山路,为根据地军民运送药品,开辟一条救命的自行车“驼峰航线”。他的车轮碾过的是硝烟,传递的是跨越国界的人间大爱与反法西斯同盟的坚定情谊。
顺义区焦庄户村民马成用地道的乡音,揭开了家乡“地下长城”的神秘面纱。他自豪地讲述乡亲们如何用智慧和双手,在敌后筑起能打能藏、四通八达的地道网,成为保护家园、支援八路军的坚固堡垒。这蜿蜒的地下工事,是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抵抗侵略的伟大见证。
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学生吴艾宸,这位抗战馆的“资深”小讲解员,用清脆的童声分享了她心中的英雄。从8岁拿起画笔描绘英雄形象,到如今自信地讲述烽火故事,她稚嫩却坚定的声音,让听众看到了红色基因在新时代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的希望。
北方工业大学教师韩小南讲述了石景山炼铁厂工人的抗战故事。1937年该厂被日军占领,更名为“石景山制铁所”,铁矿被掠夺,工人默默进行“技术性抗战”。抗战胜利后,工厂成为首钢集团。2022年变身奥运地标,展现新时代工业遗址的新功能、新风貌。
中央音乐学院教师丛榕则带领听众回溯了《黄河大合唱》那激荡灵魂的诞生历程。她动情地说,80年间,黄河的怒吼从未停歇,它从民族救亡的号角,已然化为民族复兴的磅礴乐章。那奔腾的旋律早已融入民族血脉,持续激荡着中华儿女的奋进豪情。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报告会还设置“向英雄致敬”特殊环节,运用AI技术还原英雄形象,当左权、吉鸿昌等英雄“穿越”而来,全场肃然起敬,人们仿佛与英雄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深刻感受到伟大抗战精神的力量。
现场观众中,有宛平街道的社区志愿者、冲锋一线的消防员、守护人民健康的白衣天使、坚守岗位的文明引导员、中小学生等。聆听完这场宣讲,大家都感触颇深。丰台区消防救援支队西客站特勤站副站长张铎龙表示,抗战先烈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在面对火灾、洪水等险情时,践行职责使命,全力守护百姓。宛平街道党群工作办公室青年干部魏湜诺表示,青年人当以奋斗续写荣光,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永放光芒。北京第十中学晓月苑校区初三年级学生李昕泽表示,法国医生贝熙叶、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卢沟桥畔郑福来老人,都是跨越时空的英雄,我们应将伟大抗战精神传承下去。
下一步,北京市“伟大抗战精神”百姓宣讲团将到全市重点抗战类纪念场馆,以及机关、校园、企业、社区等基层单位开展全市巡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