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居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好文艺宣传,让大家欣赏演出享受快乐,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姓名:杨福生
年龄:68岁
身份:卢沟桥街道大井社区
美景艺术团团长、大井社区新闻发声人
15年义演超过200场次
每周一下午,是大井社区美景艺术团的固定排练时间。和往常不一样,7月23日下午队员们排练之前,受到了北京市农商行丰台支行卢沟桥街道分理处工作人员的热情服务。“我们上门给叔叔阿姨们介绍养老助残卡换卡、激活等信息,专门答谢杨团长上周带领团队为我们支行进行的精彩演出。”
团里的杨阿姨一边听着讲解,一边高兴地说:“这些年跟着杨团长在社区和周边演出,特别受尊重。我们不仅享受了音乐带来的乐趣,更把这份快乐带给了更多的居民朋友们。”
在大井社区,提到杨福生和他的美景艺术团,不少居民都会竖起大拇指。从2005年起,美景艺术团就陆续走进工地、社区、部队、养老院等进行演出,并参与到每年大井社区的夏日文化广场、八一慰问演出等各项活动中。
另外,艺术团还会为大井社区周边的小屯社区、丰西路社区、岳各庄社区、珠江紫台社区、民岳家园社区、金二社区、丰台路口等卢沟桥街道多个社区的居民进行义务演出,为老吾老养老院、丰台区幸福里养老中心、丰台区私营个体经济协会、北京农商行等企事业单位及团体进行演出。15年来,他们免费演出不下200场次。
不少外地朋友慕名加入
为何要在社区建立艺术团,杨福生说这与年少时的兴趣有关。1966年前后,他就读北京第八十七中学(现岳各庄中学),担任学校文艺队队长。其间,他自学了二胡、扬琴、阮等近十种乐器。“扬琴是从学校地下室翻出来的,先是看着电视学,用牙刷敲,后来哪儿有演出就蹲在旁边看着学。”杨福生回忆说,练二胡也是在大街上找到拉二胡的人请教,才弄懂两根弦的关系。长大后,杨福生到专业演出团队工作,掌握的乐器更多了,也为日后成立艺术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4年9月,杨福生和几位喜欢民乐的朋友参与大井社区举办的夏日广场文艺晚会,萌生了组建团队的想法。在他的组织和带领下,几个人自发坚持每周排练一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文艺爱好者、音乐爱好者、乐器爱好者也慕名而来。
杨福生回忆,团里曾来过一个湖北的女音乐教师,和大家一起表演《龙船调》;还有一个来自内蒙古的男士,穿着蒙古族长袍配合大家的蒙古族歌曲进行演出。“我们没有入团门槛,喜欢演出、愿意为居民义务演出的乐友、歌友、舞友都可以加入。”目前,艺术团乐器演奏人员固定30多人,年龄最大的70岁,最年轻的55岁。除了乐器演奏者,还有固定歌手10多名。这些成员都来自各企业、部队、机关、学校等退休人员,大都是原单位的文艺骨干和文艺爱好者。
自创作品反映社区变化
杨福生作为团长,主抓文艺团体的组织建设,制定排练制度和演出计划,配合卢沟桥街道办事处和大井社区的发展建设进行义演。如今,团里的经典节目包括民乐合奏、独唱、二重唱、舞蹈等。
另外,杨福生还结合实际生活编创三句半、天津快板、锣鼓快板、表演唱,深受居民喜爱。10多年来,他结合当下的时事和社区新变化,先后创作了30多个文艺作品。“改革开放四十年,咱大井发生了大改变,人们生活幸福美,交通便利大改观。不信您就仔细看,前后左右四面转,下面由他来做介绍,看他说的全不全。”这首由他创作的《咱大井越来越美丽》就是从东西南北的道路和身边的环境,细说改革开放以来大井社区的变化。
作为一名老党员,杨福生一直谨记年少时学习的内容。他说:“文艺队伍是党和人民联系的桥梁,要让党和政府的主张化为广大群众的行动和力量,文艺演出是最好的宣传方法,我们要编要演居民爱听爱看的、顺口的、好记的文艺作品,发挥文艺宣传队伍的作用,宣传群众,鼓舞群众。”
闵丹/文 王嘉宁/摄
(本版内容由丰台区融媒体中心、卢沟桥街道办事处联合策划采写)
■ 对话
社区的点滴变化给了我创作灵感
记者:15年的艺术团队坚持下来不容易,这其中,您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杨福生:除了大家对音乐表演的共同爱好,更重要的是团员们的责任心。我们不光是自娱自乐,还为社区和周边居民送演出、送快乐。
记者:您除了承担团里的组织工作,还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工作,这些作品的创作动力和灵感是什么?
杨福生: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人,也作为一名从事文艺工作的党员,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做好宣传工作。回到社区工作后,一点一滴感受时代的新风,不仅给了我创作灵感,也让我有了巨大的创作热情。
记者:目前团队演出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下一步有何计划?
杨福生:团员们年纪普遍偏大,记不住曲谱,排练新节目比较困难。民乐团乐器多,再加上服装道具等,外出演出都是团员自己开车或者骑自行车前往,虽然不方便,但大家从不抱怨,都积极克服。下一步,艺术团也打算吸收一些年轻的团员加入到表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