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元朝格外重视朝廷用玉,从全国各地招募了一大批能工巧匠为皇家制玉、磨玉,成立了磨玉局。当时他们工作、生活的地方就是现在的西局,因为在皇城的西侧,所以称为西局,西局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析津志辑佚》、《宛署杂记》这两本志书中都有关于“西局村”村名的记载。
西局作为皇家磨玉局,也开始制作各式各样的玉器。除了之前广泛流传的礼器,玉押和玉帽顶都是元代流行的,融合了蒙古族元素的一些玉器,玉押其实就类似于现在的公章,作为凭证一般在当时的公文或契约中使用。可见,当时这些玉器一般都是皇家或政府使用的,这也对西局村制玉工匠的技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磨玉工序的实景展示区可以看到,从制作磨玉的沙石开始到把大块的玉石磨制成合适的形状,再在上面雕刻花纹、磨光至少需要十二道工序细细打磨,才能制作成一件精美的玉器。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西局村也迎来了全面建设的新时期。上世纪50年代开始,西局村党组织、村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群团组织相继成立,西局人继续秉持精益求精力求卓越的玉匠精神,为西局村村域建设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在党组织的带领下,西局村村域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发生着变化。
今年,西局村完成了由村建制向社区的转变,迈出了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一大步,村史馆的一件件藏品讲述着西局村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变化,使西局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匠心精神继续传承发扬下去。
据西局村相关负责人介绍,西局村史馆将承担起西局文化平台的功能,成为西局对外交流、对话的窗口,也将成为西局人民铭记历史、感恩先贤的集体记忆库,使西局人继承并弘扬西局“玉匠精神”,切实增强西局人的文化自豪感。XFTB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