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自6月13日凌晨打响新发地疫情阻击战,全区5200余个基层党组织、6450名下沉干部、6000余名社区(村)干部、6800余名医护人员、3万余名志愿者,争分夺秒720个小时,全力以赴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斗争,攻克一场又一场“硬仗”,赢得了趋稳向好的防控形势。在30天的抗疫战斗中,丰台区新发地封控小区涌现出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战“疫”故事,一个个担当作为的战“疫”战士,诠释了丰台速度、丰台力量。
6月13日,丰台区启动战时机制,本着“人民群众安全和身体健康至上”原则,紧急关闭新发地市场,并对周边小区进行封闭管控。一时间,新发地周边按下“暂停键”。
风格与林社区位于丰台南路,距新发地市场不过数百步,社区干部9人,保障力量严重不足。危急关头,30余名下沉干部火速充实社区防控力量。封闭期间,下沉干部们与社区党员、干部、志愿者并肩奋斗,共同撑起保障居民医、食、住的“防护伞”。
这些下沉干部中,有服役多年的退伍军人,有多次参与“非典”、汶川地震等志愿服务的老党员,也有初出校门的青年面孔。虽然这些下沉干部的年龄、经历、身份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为先驱、作表率”的勇气,是无私无畏、前赴后继的“满格”战斗力。
民政小分队:临危受命,使命必达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是一个检验初心的战场。对于下沉到风格与林社区的民政小分队来说,6月13日,是他们终生难忘的“非常24小时”。
凌晨1:00,丰台区民政局接到上级指令,准备一支20人队伍,随时待命。4:50,民政小分队在新发地指定地点集结完毕。5:00,下沉干部们抵达风格与林社区,开始协助社区做好居民劝导解释工作。21:00,劝导工作结束后,全体成员入住临时住所。22:00,忙碌一天的他们,又开始排班值守。
没有一丝抱怨和迟疑,民政小分队开启了社区防疫点的昼夜轮流值守模式,连续无休奋战了30余天。
邹积华:疫情当前,责任如山
“邹哥在这儿,我们就安心多了。”这是社区干部、保安和居民口中最常说的一句话。大伙儿提到的邹哥,就是新村街道下沉干部邹积华。邹积华是这次风格与林社区防疫点的总指挥,负责防疫点统筹调度工作。在去年年底一次安全检查工作中,邹积华不慎跌倒致胸椎骨折。本次疫情发生后,本该在家安心休养的他主动申请回归工作岗位,戴着2个软护甲,带头冲到疫情防控一线。新发地疫情爆发后,邹积华再次身先士卒,来到了离危险最近的地方。
基层二十余年,邹积华有着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在开展群众工作时别有一套方法。刚来到风格与林社区,邹积华就加入到社区居民500人微信群里,主动公开个人联系方式,通过微信和居民建立联系。逐渐地,居民们遇到困难开始习惯在微信群里找“邹哥”。风格与林社区共有居民近1000户,入群不久,邹积华察觉到以现有微信群的规模,难以覆盖到社区的家家户户。因此,邹积华与社区书记商议,发动社区干部、志愿者利用“敲门行动”收集各户联系方式,以楼栋为单位,建立起“1+30”的微信群工作模式,确保各类信息定点传递到每一户家庭。
小区封闭期间,为确保居民们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得到及时清理,邹积华主动作为、承担责任,联系街道有关部门,派出垃圾车,及时清理小区垃圾,为居民创造一个干净、整洁、安全的隔离环境。
如今,风格与林社区已解除封闭管控,居民生活也逐步稳定。但邹积华依然每天坚守在防疫一线。无论是在点位值守,还是在小区里转几圈,来往的居民看到他,总愿意停下来打个招呼,说上几句家常。邹积华常说,作为防疫干部一定要时刻把群众挂在心上,当好疫情防控的“战斗员”、群众信息的“宣传员”和人民生命健康的“守门员”。
王皓:冲锋在前,勇挑重担
王皓是最早派驻新发地周边小区的下沉干部之一,高高的个子,皮肤被晒得黝黑,眼睛里布满血丝,疲惫中透着沉稳和坦然。在小区封闭初期,由于人手不足,他一个人常常要跑四五个防疫点,他每天凌晨两三点休息,有时天不亮就得上岗。
除了帮助居民日常采购、收发快递,王皓还要时刻面对居民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西区一对老夫妇,儿女均在外地工作。老太太因为突发心脏病紧急送往医院治疗,但回来时却因社区封闭车辆无法通行。身体孱弱的老太太步行回家十分困难,一筹莫展之际的老先生尝试求助防疫点的下沉干部。邹积华、王皓等人获悉情况后,快速决定“非常时期,特事特办!”最终,由王皓开着平时送菜用的电瓶车把老人送回家里。事后,老人激动地找到王皓表达感谢,反复念叨着“如果那天不是你们,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了”。其实,这只是王皓日常工作中的一个缩影。社区封闭管控期间,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送独居老人就医、帮助高考考生外出参加英语口试……只要居民有需要的时候,总能看到王皓忙碌的身影。
王皓的妻子有孕在身,大女儿也刚刚一岁,家里正是需要照顾的时候。问他想不想回家的时候,他说:“疫情不退,我就会一直坚守在岗位,直至取得最终的胜利。”其实这是王皓,也是无数下沉干部的心声。他们像一颗颗螺丝钉,牢牢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市属企业志愿者群体:忠心赤胆,逆向而行
有这样一群志愿者,他们在新发地疫情爆发伊始,就第一时间响应号召,主动请缨,冲在了社区防控的第一线。
“若有战,召必回!”王鸿安都快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参加志愿服务了,从2003年众志成城抗击“非典”,到2008年驰援“5·12”汶川抗震救灾,再到2020年2月参加所在社区的新冠疫情阻击战……每当党和人民有需要的时候,这位有着27年党龄的老党员总能义无反顾冲到最前沿,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入党誓言。
“我想做女儿心中的英雄。”7月2日,岳晓剑终于有了片刻停歇。他赶紧拿起手机给妻子发了一段昨天就应发出去的祝女儿生日快乐的语音和一张特殊的照片。“果果,生日快乐,爸爸爱你!”他心里酸酸的,昨天是女儿的一周岁生日,自己却因参加防疫工作没能陪在女儿身边。一天的工作结束后,他灵光一现,让同事们把自己对女儿的生日祝福写在防护服上,拍了照片。大家说他真贴心,他只说:“我想做女儿心中的英雄。”
“病毒可以被隔离,但绝不会隔离爱。”翻开徐东晖的抗疫日记,里面详细记录着他成为志愿者以来的点滴。“住宿位置极佳,与社区距离一百米,完全可以步行上下班。”“你绝对想不到我们将盒饭放在汽车前盖上就餐,甚至站在路边就餐。”“汗水逐渐渗入眼睛,安全起见我不敢用手摸。”“通过围栏向居民传递物资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希望的传递,病毒可以被隔离,但绝不会隔离爱。”看着这个刚出校门没多久的小伙子,既心疼,又不禁让人佩服他的真诚、坚忍和忘我。
“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丛中另有天。”每一名奋战在防疫一线的工作者都是一面旗帜,他们用实际行动构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抗疫堡垒。这些下沉干部的故事虽然看似平淡,却像漫漫黑夜中的一缕缕微光,温暖人心,点亮希望,成为激励我们战胜困难的无穷力量。(区委组织部供稿 孙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