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李爽)李雅茹,今年65岁,家住四路通1号楼。北京实行垃圾分类以来,她积极响应社区号召,发动楼内居民参与垃圾桶站值守。在她的组织动员下,四路通1号楼成立了社区内首支全部由居民组成的“垃圾桶值守志愿者”队伍。
每天早7:00-9:00,晚18:00-20:00各2小时的值守,对于上岁数的人来说并不容易。但是在李雅茹的带动下,楼里的志愿者没有一人退缩,大家克服自身和家庭种种困难,自觉自愿排班,按时到岗、认真履行值守责任。
有一次楼里的一位志愿者家中有事不能来,李阿姨知道后主动承担下值守任务,“你去忙你的,我帮你值!”当天上午是李阿姨的班,她早晨已经站了2个小时,晚上又自告奋勇顶岗,家里人都劝她休息一下,找其他志愿者换一下。但是李阿姨说:“大家都上岁数了,都是一大家子,谁还能没个事情,互相帮助一下这没什么。再说这值守垃圾桶本来就是我提出的倡议,我更要以身作则,不能空岗。如果我也半途而废,那咱们楼不又回到以前的老样子,之前付出的努力不都白费了!”就这样,晚上李阿姨又站了2个小时。居民都看在眼里,连连称赞,“有这样的榜样,我们一定要把垃圾分类做好,让我们居住的环境更干净整洁。”
李阿姨平时为人热情、乐于助人,和楼里的居民关系都很好,桶站值守期间,她耐心指导居民分类,将自己总结的分类诀窍传授给邻里,现在四路通1号楼的居民扔垃圾基本可以做到“在家分好类,下楼直接扔”。
居民分类意识的养成,离不开1号楼志愿者们的辛苦付出。每一次的值守中,她们一遍遍讲解着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的辨识方法,不厌其烦地宣传垃圾分类的意义,耐心指导居民进行分类,通过两个多月的宣传引导和身体力行,越来越多的居民成为垃圾分类的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