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书香丰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05月15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图说卢沟桥——《卢沟运筏图》
《卢沟运筏图》。 资料图

  卢沟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因横跨卢沟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自金明昌三年(1192年)建成以来,卢沟桥已历经800余年的风风雨雨,见证着朝迁市变、沧海桑田。卢沟桥的名字不仅闪烁在卷帙浩繁的历史档案和文献记载当中,它的身影也跃然于风格各异、流派纷呈的传统画卷之上。本文选取《卢沟运筏图》与读者共同回顾卢沟桥的历史风貌和曾经演绎的历史场景。

  一般认为,《卢沟运筏图》是元代佚名画家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画中一座十一孔桥横跨河面,桥栏上的石狮、桥头的华表与今卢沟桥无异。河中清筏,顺流而下,岸边木材堆积待运;桥上一辆进京的轿车,车前后四骑随从,均为当时北方民族装束。画面还展现了卢沟桥附近的商圈贸易:河两岸酒楼茶肆林立,不乏驿站旅馆,大多房屋都插着招幌。街道上穿行着驮运粮食的骡车和独轮车,行商旅客络绎不绝,远处驴队驮载着货物行来。

  《卢沟运筏图》最初被定名为《元人运筏图》,1962年,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对这幅画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他从古建筑的角度,依据桥的拱券、石块砌法、桥墩形态、石制华表等要素考察出画面中央的石拱桥正是北京西南的卢沟桥,而画面上部的山脉,就是卢沟桥北面的西山。确定了画中景物之后,他进一步将漂运木筏的场景与元代初年大都城的修建联系起来,认为画中描绘的是元初修建大都城时,从西山砍伐木材,以木筏的形式沿着卢沟河运送至卢沟桥,再转陆路运至大都城里的场面。这之后,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著名书画鉴赏专家余辉指出了画中头戴斗笠的人物为蒙古族官僚形象。他在研究元代宫廷绘画后指出,此画的布局采用画史罕见的截景式构图,作者应该是一位元代早期传承宋、金绘画的北方籍宫廷画家。美国学者乔逊(Jonathan Hay)进而认为,此画可能是元代前期宫廷画家何澄所主持的绘画作坊的产物。

  关于此图是否与修建大都城有关,学者们有不同看法。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黄小峰指出,《元史·世祖本纪》中记载“至元三年(1266)……十二月……凿金口,导卢沟水以漕西山木石”,西山采伐的木材与石料可以顺着金口河一直用船运到大都城里。认为,西山的木石甚至可以直接漕运到大都城内宫城旁的琼华岛下,不需要在卢沟桥转陆路,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且《卢沟运筏图》中木筏尺寸较小,与政府采运的木料相去甚远。图中的木筏应为等待通关与抽税的货物,抽取的“竹木税”多用于供给政府建筑或是用作宫廷燃料。卢沟桥是往来京城的咽喉要道,永乐皇帝定都北京后在卢沟桥设立了国家税务机关。除了前文提到征收竹木税的“抽分竹木局”外还设有“宣课司”,主要征收过往货物的关税和流动货摊、固定店铺的营业税。画面中骑行的巡军也许就是政府设立的“卢沟桥巡检司”,以保证商贸重地的安全。总之,有学者认为,《卢沟运筏图》并非是元大都建设工程的纪实,而是明朝建立之后,在卢沟桥税务部监管之下卢沟桥两岸繁盛商业活动的表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移动版

    

主办: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丰台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

网站标识码:1101060001

京ICP备200137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30号

运行管理: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城治
   第06版:书香丰台
   第07版:健康丰台
   第08版:综合
图说卢沟桥——《卢沟运筏图》
护航途中难忘二三事
《丰台风情咏》诗歌选登
遇“荐”好书
丰台报书香丰台06图说卢沟桥——《卢沟运筏图》 2023-05-15 2 2023年05月1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