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新春佳节,逛庙会是许多家庭的必备节目。然而,将庙会与花灯展结合在一起的体验却并不多见。今年,北京园博园推出的京彩新春彩灯嘉年华带来了一场全新体验:白天逛庙会,晚上看灯会。在这里,吃喝玩一应俱全,无需东奔西走就能度过一整天的快乐时光。
本报讯(记者 林瑶 付善元 实习记者 姜欢)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乙巳蛇年春节,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首个春节。春节期间,在北京园博园举办的京彩新春彩灯嘉年华为游客带来一场全新体验,非遗年味儿十足。
首博镇馆文物
在园博园灯会现场“活”了过来
在《逃出大英博物馆》短剧中,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化身人形“小玉壶”,从大英博物馆逃出后辗转归国,情节感人至深,网络为之轰动。受此启发,自贡的彩灯设计师以首都博物馆的四件文物——景德镇窑青花、羊脂玉凌霄花饰、骊山避暑图、白玉双螭耳杯为原型,赋予其拟人化形态,匠心独运,创作出“文物点灯”灯组。
景德镇窑青花以其粗犷与细腻并存的图案、奔放而不失精致的笔意,展现了元代青花瓷独有的雄浑壮美与勃勃生机。羊脂玉凌霄花饰出土于北京小西天黑舍里氏墓,玉质温润、造型精美、雕工精湛,凌霄花绽放其上,映射出古人对高洁品德与崇高理想的向往。骊山避暑图轴以唐明皇在骊山避暑游乐为题材,是一幅描绘唐代避暑胜景的佳作。白玉双螭耳杯是首博的镇馆之宝——1957年,北京右安门外的一位村民在自家院子里挖菜窖时,意外挖到了一座明代古墓,此杯得以重见天日,成为研究明代玉器及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在设计师的妙笔下,文物被赋予了灵动的新生命,化身为彩灯演绎的四位小姑娘,从历史深处翩翩而至。在诉说各自前尘往事的同时,引领观众一同感受华夏文明的脉动,让古老文物在现代光影的映衬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我特别喜欢汉服,结合灯会这个主题今天特意穿来了这一套。我身后这组灯把四件文物拟人,站在这里,我好像也融入其前世今生了似的。”一位身着汉服的自媒体人“冬冬”向记者说道。
灯会邂逅汉服
昼夜交替美不停
2025年京彩新春彩灯嘉年华自开园起以“白加黑”“7+4”模式打造全天11个小时的沉浸式游园体验。从白天过渡到黑夜,从熙熙攘攘的庙会到流光溢彩的灯会,从晴空万里到华灯初上,从欢快互动玩耍到赏灯拍照打卡,让新春佳节热闹惊喜不间断,让游客感受全天满满的年味儿。
随着夜幕降临,白日庙会上的热闹与欢乐却丝毫未减,灯会绚烂缤纷、美轮美奂的灯光璀璨夺目,这场光影交织的梦幻之旅即将开启。“百福墙”灯组前手拿小灯笼、身穿红色披风汉服的杨艳吸引了记者的注意。黑夜灯光映衬下的红色披风尽显温婉与柔情,内搭的汉服则是素雅的白色和淡粉色,与外披的红色形成鲜明而和谐的对比,既有新春喜庆祥和的氛围,又有传统文化雅致韵味的美。
“福”字凝聚着幸福、福气与福运,简单一字,却满载着祖辈相传、真挚热忱的祝福。灯光下的“福”字更将雕刻、绘画、镂空等精湛技艺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我和家人第一次来,这里和其他灯会相比规模更大、更多元化,融合了京津冀三地的特色,新春氛围也很浓郁,穿着汉服晚上拍照体验感好,氛围感也足。新年到了和‘百福’合影,也祝大家百福成祥。”家住附近的杨艳激动地向记者说道。
锣鼓震天、武术传情
五虎少林会点亮京彩嘉年华
走进3号门,远远便能听到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循声而去,开阔的广场上,表演者手持长棍、刀剑,时而腾空跃起,身轻如燕;时而弓步下蹲,稳如磐石;棍影翻飞,刀光剑影,将少林经典招式演绎得淋漓尽致,引得现场观众阵阵喝彩。孩子们更是看得目不转睛,忍不住模仿起来。
记者了解到,表演的团队是“东管头村老少同乐惟善永昌五虎少林会”。而五虎少林会是一种群体武术表演,融合了中华传统武术与民间花会的双重文化内涵。近年来,东管头村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五虎少林会从舞台推向群众的日常生活,成为居民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非遗传承人王旭告诉记者:“团队主要以老年人为主,大家对武术都怀着一份热爱,坚持日常练习,风雨无阻,并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
此次亮相京彩新春彩灯嘉年华,王旭表示:“这是非常好的展示平台,能够用这样的形式与大家分享非遗之美,大家特别高兴,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五虎少林会,能将五虎少林会这一宝贵的非遗文化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