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林瑶 袁阳)“很多人都是从小读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长大的,可以说中华书局在我们心中已经是‘标杆’般的存在。”今年76岁的老读者周墨每天都会骑着自行车来到中华书局伯鸿书店看书,而这个以“中华”命名的出版机构也随着时代发展,创新延伸为“面向大众的中华书局”和“网上的中华书局”。
作为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之一,中华书局是一家距今已有113年历史的北京老字号。近日,记者走进了坐落在丰台区的中华书局,百余年的时光里氤氲着书香、墨香,它始终坚守在文化传播与传承的前沿,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出版业的发展变迁。
坚守初心
让经典走进寻常百姓家
“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为大。”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先生写于100多年前的这句话,今天依然镌刻在书局大厅的入口处,也深深烙印在每一位中华书局人的心中。
顺着走廊,只见两侧陈列着杨伯骏先生的《论语》译注、《孙中山全集》《资治通鉴》等诸多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华书局出版的“里程碑”著作,这些经典无声诉说着中华书局辉煌的出版过往。
从艰难起步到如今成为行业翘楚,中华书局营销中心书店业务部的负责人吴魏向记者娓娓道来一段独属于中华书局的出版史:“从创立初期专注于新式教科书与少年儿童读物,其中《小朋友》刊物影响广泛、历史久远;到推出《中华大字典》《辞海》《四部备要》等早期重要读物,拉开古籍整理的新篇章;再到拥有亚洲领先的印刷技术和遍布各地的分布机构,中华书局始终是传播文明、开启民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下转08版) (上接01版)
在古籍整理出版领域,中华书局的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是新中国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古籍整理出版项目,被公认为是当前最好的整理本,成为海内外学术界最权威的通行版本,享有“国史标准本”的美誉。一位老读者专程从怀柔来到中华书局旗下以创始人的字命名的“伯鸿书店”,翻阅购买“二十四史”:“古籍要是印错一个字,理解起来就更困难了。我们古籍爱好者最认可的就是中华书局出版的书,他们把关严格,注解、阐释、翻译都很严谨,真正让古籍走向大众,让阅读变得通俗易懂。”
中华书局除了在古籍整理方面成就斐然,其出版的经典文本也颇受大众欢迎。吴魏说:“‘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系列’丛书,被广大读者亲切地称为‘三全本’,目前已出150种,今后还将不断更新书目。”刚买完“三全本”《帛书老子》的邓莉莉女士高兴地说:“我特别喜欢实体书,纸质书拿在手上的感觉是电子书比不了的,这次我很幸运买到了店中的最后一本,这个春节在家一定要好好享受这份文化大餐。”
心怀读者
书店兼顾多元化需求
透过伯鸿书店的展柜,《四部备要》《史记》等古旧书籍静静陈列,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让读者在翻阅中感受“旧书新知”的韵味。如何更好以“留量”经济留住更多的读者,给爱书人多几个来书店的理由呢?工作人员会定期“掏看”中华书局的书库,特别关注那些剩余一两本或者断档多年的书籍,都会将它们以“彩蛋”的形式重新上架。
“来北京旅游时伯鸿书店是我最期待的目的地,恰巧看到《黄永年文史》,这可是我寻了很久的书,立刻下单!”一位四川读者怀念(化名)说,“这本书在网上溢价了五六倍,没想到在书店还是原价,这大概就是中华书局值得我们所有爱书人信赖的原因。”
“不少读者千里迢迢赶来,能淘到心仪的绝版书,我们也能快速得到反馈,这就是做实体书店的快乐,也是延伸成为面向大众的中华书局的意义所在。”吴魏告诉记者。此外,伯鸿书店具备多重服务功能,不仅为读者精心布置了“小彩蛋”,为作者搭建了交流分享平台,也为编辑提供了前沿阵地,紧密连接创作者与市场。
中华书局不断洞察读者的细微需求,一方面,为满足大众日常阅读习惯,打造简体横排、注释翔实、阐释易懂的亲民读物,让经典走入寻常百姓家;另一方面,并未忘却那群深耕学术、钟情繁体竖排古籍的小众读者。无论是普及读物还是专业典籍,都以匠人之心精心打磨,因为在他们心中,“读者”二字重逾千钧。
“随着时代变迁,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发生着巨大变化,记得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万历十五年》售卖时,新书来了不敢马上摆出来,都是放在柜台底下熟客来了才推荐。”吴魏介绍,“从原先的一书难求,到如今的线上阅读,书店的转型已经从单纯的卖书空间转变为文化空间,让身处大城市节奏快环境中的人们能慢下来、消散浮躁情绪。”
求新求变
吸引读者
回归实体店
中华书局积极创新求变,将目光聚焦年轻群体。通过与社区联动开展了“一日小编辑”“一日宋朝游”“一日苏东坡”等各类研学活动。活动中,同学们洗净手、戴好手套,触摸着1916年的《四部备要》古旧书,小心翼翼地翻阅。通过对中华书局百余年发展历程的讲解,同学们学习了编辑常识,亲身体验了活字印刷和制作线装书,深入了解古代书籍的装帧流程,在实践和乐趣中学习、感受传统文化。
“中华好物不仅是书”,除了古旧书展示,中华书局深知传统文化传承需要注入新鲜活力,于是推出了一系列极具特色的文创产品。以新颖形式为古老文化披上时尚外衣,拉近与年轻一代的距离。“我朋友很喜欢《红楼梦》,也很喜欢美食,新出的蛇年红楼梦日历饮馔版不管是图画内容、排版形式都太合适做生日礼物了。”家住附近的刘羽告诉记者。中华书局文创产品还有新旧双址合体的六边形书局冰箱贴、“谁怕/呵呵”东坡语录行李牌、“归来仿佛三更”入户地垫、“有甚么歇不得”随行坐垫、“为学日益为橡皮日损”的创意橡皮等,这些文创产品均来自“中华观物”的创新设计,不仅实用还能让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了解中华文化。
中华书局观物工作室主理人赵一然介绍:“我们在常见文创产品的载体上积极探索各种新的形态,试图从文本中找到与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相联系的切入点,提供可产生古今共鸣的趣味实用产品。今后我们将在产品开发上继续挖掘更多的传统文化IP、完善品类、尝试跨界合作等,聚集更多的流量,探寻中华文化新的延伸方向。”
未来,中华书局将扩充至四五百平方米,届时将设置善本馆和160平方米的中华书局局史馆,通过丰富多样的展示手段,全方位呈现中华书局百余年的发展历程,新增的活动空间将极大地丰富文化交流形式,各类研学活动、新书发布会、读者见面会等活动将在这里举办,动静结合,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让中华书局成为城市文化活力的重要汇聚点,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