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金奇)春日的阳光穿透垂柳新抽的嫩芽,在街角公园青石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晨雾尚未散尽,太平桥街道身着蓝红两色马甲的“太平V锋”如跳动的音符散落在街头巷尾。这支由“五老”、党员、热心市民、社区商户、社区工作者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正用双手编织着城市文明的经纬,让“全国文明城区”的创建从蓝图走向鲜活的日常。
破土的种子
从旁观到共生的蜕变
太平桥村俄罗斯乌拉尔(北京)艺术展览馆拐角的废弃花坛曾是居民绕行的“城市伤疤”,堆积的杂物与肆意生长的杂草中饲养的家禽构成刺眼的风景。当村干部兼志愿者身份的刘冰带领人员清理垃圾并告诉周边商铺已动议改造时,换来的是餐饮店老板的冷嘲:“你们这是为了应付检查,能坚持半个月算我输。”志愿者们没有争辩,默默清理出十多卡车垃圾,目前此处也早已成为靓丽的街角公园。当虞美人在春风中摇曳时,餐饮店老板默默搬出了珍藏的防腐木,主动帮忙搭建花架。
这样的蝶变在街角不断上演,仅去年一年街道就建设了7处街角公园和2处创城花园。76岁的郑大爷把收藏多年的老照片制作成“街巷记忆”展板,奶茶店长小杨将外带杯换成可降解材质,放学的小学生自发组成“护花小队”,文明的种子在解冻的土壤里萌发,长成遮天绿荫。
盛开的花儿
志愿服务的多维光谱
在交通早高峰的广安路建银路口,身着蓝马甲的太东里社区志愿者孟庆利,虽然只有一只胳膊,但他用舞蹈般的手势引导车流,热心地与问路者交流,独创的“微笑引导法”让急躁的司机学会礼让。国投财富广场西侧,每日有志愿者摆放共享单车,“现在共享单车挺多的,每次有骑车人看到我们志愿者在整理它们,他们就会自觉把车子停好,我就觉得大家的努力都是有意义的!”小志愿者李章琦笑着说。每次看到停靠在绿化带、人行道以及不归位、不归线的共享单车,她和队员们都会主动将单车停放到指定区域,并摆放齐整。 北京西站南路两侧人行道旁,美术志愿者带领孩子们用丙烯颜料改造配电箱,憨态可掬的熊猫、翩跹的蝴蝶以及“三个太平桥”的宣传画让冰冷铁箱变身街头艺术,这些看似零散的志愿服务,实则构成了精密运转的文明齿轮,每个部件都在独特的轨道上发光。
累累的硕果
制度温床培育文明基因
太平桥街道精图文化广场大杨树下新设的“文明积分超市”总在黄昏时分热闹非凡。居民、“三新”人员用志愿服务时长兑换的不只是生活用品,更是一份被认可的喜悦。社区开发的“文明雷达”小程序,让随手拍下的不文明现象变成可追踪的改进工单。这些创新机制如同年轮,记录着城市文明的生长轨迹。 当暴雨突袭时,志愿者应急队两小时内筑起沙袋防线;酷暑天气,“清凉驿站”为环卫工提供消暑茶饮;寒冬时节,“暖心驿站”汇聚成“三新”群体抵御寒风的暖流。就连垃圾分类督导员都备着急救包和老花镜,制度设计的人性化,让文明建设成为可持续的生命体。 初春的晚风掠过改造一新的丰草河两岸,家长推着婴儿车与慢跑者错身而过,公园里流浪猫在定制小屋前享用晚餐,园林师在不辞辛劳增绿补绿、精修细剪、浇水施肥、防治虫害。这座城市的文明叙事不再局限于奖章与数据,而是具象为转角遇见的微笑、伸手可触的温暖、抬眼可见的美好,“太平V锋”手中的接力棒,正在续写永不落幕的春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