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娜 实习记者 袁阳)“孩子们的表演真棒,太惊艳了!”“从他们精湛的演绎中,我看到了他们对自己文化的热爱。”日前,在长辛店国潮时尚街区举办的“外交官看中国·一区一品”活动中,太平桥学校戏曲特色社团的邓圣坤、鄢玉萱、王笑萱、翟浩铭四位同学带来的《定军山》《扈家庄》《钓金龟》《铡美案》戏曲选段表演赢得了中外宾客的阵阵掌声和叫好声。
虽然当时只有四位同学参加了现场演出,但是太平桥学校戏曲特色社团“家底”远不止于此。自2014年成立以来,社团发展至今已涵盖生、旦、净、丑各个行当足有80人,从稚气未脱的小学一年级新生到沉稳练达的初中生,孩子们凑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有模有样的戏团。
花旦、老旦、老生、花脸、武生
行当和角色细分因材施教
“清早起来什么镜子照,梳一个油头什么花香,脸上擦的是什么花粉,口点的胭脂是什么花红……”婉转轻快的曲调传来,一个活泼机灵的小丫鬟形象仿佛就在眼前。2月26日下午四点半,记者探访社团时,花旦组的孩子们正在中国戏曲学院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唱和着京剧名段《卖水》。“左腿在前、抬头立腰、眼睛要睁开笑。”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们甩起水袖,步态轻盈,一颦一笑尽显戏曲韵味。
与此同时,在教学楼一至三层不同的专业教室里,老旦、老生、花脸社团的孩子们也都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一招一式地学习着。“所有队员都是我们和专业老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身条件精挑细选出来的,目前所有角色都能覆盖,社团自己就可以组成一台戏。”音美组教研组长杜佳颖介绍说。据悉,太平桥学校戏曲特色社团按照花旦、老旦、老生、花脸、武生细分为5个大类社团,孩子们日常学习的内容涵盖了生、旦、净、丑等主要戏曲行当,唱、念、坐、打等基本功更是孩子们日常练习的必修课。
为了向学生们提供更加专业的指导,学校与中国戏曲学院深度合作,聘请专业的戏曲教师每周到校开展一次系统训练,每次都是一个半小时。杜佳颖还告诉记者:“专业老师每次在教授新的曲目前都会给学生讲解曲目背后的历史故事,从而让孩子们对戏曲文化更感兴趣。”
四年级4班的翟浩铭同学是花脸社团的成员之一,作为社团骨干,他曾在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现场、长辛店国潮时尚街区开街、“外交官看中国·一区一品”等多个活动中演绎经典唱段《铡美案》。“穿上戏服就不紧张了,尤其是向外国观众展示时,特别自豪!”这位饰演包拯的“小包公”告诉记者,两年学戏经历不仅让他爱上戏曲和历史故事,更收获了文化自信。
小初高一贯培养
为戏曲传承播撒希望火种
作为小学、初中、高中十二年一贯制的戏曲特色校,太平桥学校正在探索构建“兴趣培养—专业提升—升学衔接”的全链条戏曲人才培养模式。首届学员殷佑琪的经历便是典范:小学一年级加入花旦社团,因为对戏曲的热爱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主攻青衣,如今已是高二学子的她,正朝着职业戏曲人的方向迈进。
“我们不仅要播种兴趣,更要为孩子们铺就长远发展的成长路径。”太平桥学校党总支书记宋振中透露,学校未来计划在社团现有规模和基础之上增设高中戏曲社团,打造小初高贯通培养体系,组织优秀学员参评“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力争构建北京市高水平学生社团。
同时,学校也在联动社会各界资源,拓展校外育人空间,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为孩子们搭建更好的展示学习平台,从2024年“宛平城开城活动”到北京服贸会到长辛店老镇亮灯仪式上的展演,再到面向外交官们的表演,孩子们正逐步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其实戏曲表演也是一个很辛苦的过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舞台上精湛流畅的表演都是靠着平时课上课下坚持不懈地练习换来的。”杜佳颖告诉记者:“戏曲演出时,孩子们经常要提前三四个小时到现场,化妆、上行头都是慢工细活,一顶《贵妃醉酒》选段里的凤冠足有几斤重,用水纱包头的技法戴在头上,整个头部和太阳穴的位置都是干紧的,很不舒服,孩子们还要在这种条件下把人物表演得生动立体,追求唱腔的完美,没有扎实的功底是肯定做不来的。”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戏曲不仅是艺术课,更是文化传承的必修课,可以增强自身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宋振中表示,“学校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交流互动的平台。这些学员当中,哪怕仅有十分之一走上专业道路,便是戏曲传承的星星之火。当这些少年穿着戏服走向世界时,让中国戏曲焕发出时代光彩,他们不仅是表演者,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让戏曲这一古老而美丽的艺术形式在年轻一代中焕发新的生机,我们的努力就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