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文科无用论”?AI时代,文科生怎样和科技自如相处?如何评价年轻人热捧传统文化?在全国两会上,就以上热点话题,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兼职副主席、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
羊城晚报: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到“文化”,您怎么看未来文化事业的发展?
蒙曼:报告提到“文化”的地方很多,几乎每一部分都涉及文化。包括提振消费、对外开放,以及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领域都提到了文化。在报告中,文化是一个贯穿性的主题。
我认为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依靠的就是科技和文化的力量,希望在这两方面越做越好。
羊城晚报:您刚刚谈到了文化的重要性,但是近年来有很多人都在说文科没有用了,您怎么看?在AI时代,我们应该怎样和科技自如相处?
蒙曼:有人说“文科无用”,我觉得恰恰相反。越是在AI时代,文科越有价值。因为我们和机器人之间区别是什么?就是人文的力量。
人文是什么?人文就是我们能够感受美,我们能够有道德,我们能够主动去改造这个世界,这些都是人文主义的东西。
人类以后会越来越频繁地面对与机器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它究竟是我们的助手,还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我们的掘墓人?我觉得都取决于人的一念之间,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尤其需要对科技有某种驾驭能力,而不是仅仅被它裹挟,随波逐流。这种驾驭科技的精神力量,需要从事人文领域的所有人一起努力,需要未来一代一代地传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而不是一个机器的世界。我一直认为文科不会被替代,恰恰相反,越是科技进步的时代,我们越需要强调人文对于人精神世界的丰满能力。
羊城晚报:您自己平常使用AI吗?
蒙曼:用,我今年过年的时候一直在训练DeepSeek,让它给我写春联和写诗。写来写去,我发现它真的是一个最好的学生,你给它提什么要求,它都能够迅速地吸纳。
但是后来我发现它改了几遍之后,崩溃了,又回到了最初那个状态。当时我就问我科技界的朋友,我说是不是它有了人的情绪,是不是摆烂了。朋友告诉我,可能是我对它提的要求太高,已经超出了它所能够容纳的范围,它就只好从头开始了,所以会让我觉得它的水平好像一下子又从高处降下来了。
虽然如此,但我知道,机器人总有一天会越来越丰满,会越来越强大。但我还是觉得这是好的,科技从来不是坏的东西,事实上人类进步一直在依靠科技的发展,科技也让人的生活越来越好。我觉得AI技术有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的力量,关键是我们怎么让这个力量不要像脱缰的野马,而是追随着我们,陪伴着我们。
(金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