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恒
编者按:区文联与本报联合推出“文润丰台·佳作有约”专栏,持续刊载与丰台相关的文艺作品,用精品佳作不断丰富和传播丰台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厚重的红色文化,滋养城市的时代精神和城市气质,书写好新时代丰台高质量发展的华彩篇章。
一只雁鸟从永定河上游方向飞过来,看不清是斑头雁还是白额雁,抑或其他什么鸟,围着小岛盘桓半圈后落在最高的那棵树上。树梢像是轻轻晃了一下,惊飞临近树上几只小鸟,也惊得岛沿的水浪向外逆风散去。雁鸟的翅膀扇开一片视野,天空明显亮堂起来。
这个季节本来有些干燥的天气,被雨水浸透,也明显凉爽了许多,让人感觉丰台的气候要比其他地方舒适。我看看四周,雨的气韵仿佛不曾消散,依旧流淌在树林、草地、花圃、苇荡、荷塘等生态景观,就连回响在空中的鸟鸣也是湿意绵绵。
绿带般的湖堤在湿地蜿蜒
圈出一座座小湖
椭圆形的、青螺形的、弯月形的
……
各显形态
各具特色
不知道是雨水擦拭的
还是清风吹拂的
湖面镜子般明亮
清晰地倒映着天
倒映着树
倒映着飞鸟
倒映着湖边万千风物
就连远处的鹰山
也似乎在湖湾里露出一岭侧影
湖岸边的柏树不时摇洒着水滴
细微的声响拖着雨阵远去的尾音
柏树原本应该向上或是平铺的树枝
被雨水抻得向下倾斜
像一只手臂伸展着
很有几分黄山松造型的意味
它是在刻意保持着送别雨的姿势
还是做着迎接游人的神态
我们只能揣摩和想象
揣摩一棵树和一场雨的渊源
想象一片湿地和一场雨的关联
长长的侧枝,掩着一层光线
压着一段光阴,挑着一树情愫
和人的情感思维相连
树根下潮湿的泥土粘着稀疏的针叶
像画家舔笔留下的墨汁
也像书法家枯笔时的留白
树旁几蓬素净的花草
依偎着错落的卵石
氤氲着湿湿的香气
一只粉蝶翩翩舞动于卵石与花草之间,时而还想向柏树靠近,上上下下,轻轻悠悠,如一根琴弦在颤动。伴随着粉蝶轻盈的舞姿,真有细微的声音弹出,极轻、极柔,却能听出很美、很妙的旋律,不知道是粉蝶翅膀扇动的,还是柏树枝摇动的。
这简约的场景很像古诗的一页,这恬淡的意境仿佛是古画的一角。
初夏的一场雨,让园博园湿地不仅透着湿意,还舒展着画意,流淌着诗意。有苍鹰在空中盘旋,忽高忽低,忽远忽近,仿佛嗅到了雨后湿地蕴积的强大生态气场和生命磁场。苍鹰的视觉和嗅觉都极其灵敏,此时在它的感官里,园博园湿地定是像一幅刚刚绘就的山水画卷,墨迹尚未凝结,色泽随风而变,气韵随时空而悠远,园博馆、长亭、雅舍、永定塔、观景台、漏风亭、鸟语林、游船码头都成了画中凝重的水墨,饱含着季节情韵和地域情怀,蕴藏着古典底蕴和生态意蕴。
在园博园湿地
一场雨就是一次诗画的写意
一种文化的孕育
一种生态境界的展示
这些浸透湿意的石头
抑或其他树木、花卉带给人的
不仅是绝美的物象、绝妙的意象
还带给人启迪、哲思和想象
它们就像雨滴一样
落在湿地便不再远去
成为湖中的一波水浪
绿地的一抹青色
树林的一层苍翠
成为湿地诗的胚胎、画的底色、曲的音符
成为蕴含现实意义的生态模块
记载着一场雨与一片湿地
以及一座城市之间的内在关联
历史渊源和时代意义
园博园湿地
以最直观的生态语言
叙说着一座城市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
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