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河是北京域内最大的一条河流,有北京母亲河之誉。
永定河最早被称为“浴水”,先秦古籍《山海经》中有记载:“西望幽都之山,浴水出焉。是有大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见则其邑大旱。”
北京母亲河
在远古时期,凡是有河流、湖泊的地方,往往就会成为人们聚居的场所、文明的发源地。北京,这座古老的城池,腹地为小平原,由太行山、燕山怀抱,一面临海,西南方向又有一条大河横穿而过,人们称之为卢沟,也就是今天的永定河。《大明一统志》有载:“古幽蓟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胜甲于天下,诚所谓天府之国也。”
永定河是北京域内最大的一条河流,有北京母亲河之誉。
永定河最早被称为“浴水”,先秦古籍《山海经》中有记载:“西望幽都之山,浴水出焉。是有大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见则其邑大旱。”
而我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水经》把它称作“湿水”。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称其为“灅水”。
三国时期,此河还有“桑干”之称,《三国志·魏志·曹彰传》有载:“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数千骑卒至……战过半日,彰铠中数箭,意气益厉,乘胜逐北。至于桑干,去代二百余里,长史诸将皆以为新涉远,士马疲顿,又受节度,不得过代,不可深进违令轻敌。”
到了唐代,永定河又被称为“泸沟”。2002年,丰台区长辛店以南的永定河河床中出土了唐代云将军李神德墓志,记载了李神德与夫人张氏在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十月初一“合葬于幽府城西南叁拾里福禄乡泸沟河西鹿村西北百步平原”,这就说明至少在唐代开元年间,永定河下游已被称为“泸沟”了。
至于为什么会称其为“泸沟”,历来说法不一,《元史·河渠志》载:“卢沟河其源出于代地,名曰小黄河,以流浊故也。”明代蒋一葵的《长安客话》认为:“盖桑干河下流为浑河,浑河下流为卢沟,以其浊,故呼浑河。以其黑,故呼卢沟(燕人谓黑为卢),本一水也。”而清代童槐的《卢沟对》对此说法持反对意见。
不仅如此,卢沟连名字的写法也不尽相同,主要有“卢沟、芦沟、泸沟”三种字形,经查证历史文献,“泸沟”与“卢沟”之间并不存在演化过程,只是同音异写,都是永定河的专有名称,但“卢沟”的出现还要略晚。
大概到两宋与辽金南北并峙时期,“卢沟”才作为河流专名出现在出使北方的宋朝使者的诗文中。
不过,明代至清代前期,官方历史文献中大量使用“芦沟”这一称谓,尤其是民国时期的文献,“芦沟”的写法最为常见,甚至《毛泽东选集》的早期版本也写作“芦沟”,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统一规范为“卢沟”。
桀骜不驯的河
卢沟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的管涔山,是一条桀骜不驯的大河,它从黄土高原北部跳下几个山间盆地,再穿越崇山峻岭进入北京小平原,河道落差大,水流湍急,如巨龙一般贯穿北京西南。据《北辕录》记载:“卢沟河亦谓黑水河,河色最浊,其急如箭。”故有“小黄河”“黑水河”之称。
也因此,古代卢沟经常泛滥,水患不断,河道迁移不定。所以,卢沟也被称作“无定河”。
《水经注》引《刘靖碑》有载:“洪水暴出,(戾陵遏)毁损四分之三,剩北岸七十余丈,上渠车箱,所在漫溢。”
《日下旧闻考》更是记载了卢沟从元代到清代的改道为患情形:“卢沟河旧自宛平县东,经大兴县南至东安武清入白河,即桑干故道也。元时自宛平分流为二,后旧渠堙塞其南出者。明永乐间,改西南流,嘉靖初,徙固安北东入永清,经霸州东北达信安入海。明万历中,徙固安西十余里,寻复徙城南,泛溢固安、永清之境,后又徙固安北,本朝顺治十一年,改卢沟桥以南永定河河道变迁示意图流县西与清水合南入新城,至霸州城,南溢为巨浸。”
由于卢沟水患不断,与其相关的水利工程也不胜枚举,最早可追溯到上文提到的三国时期刘靖主持修建的戾陵堰,而明清两朝进行的水利工程更是俯拾皆是。
明宣德三年六月,浑河水溢,冲决卢沟堤百余丈,行在工部奏闻,上命:并力用工。四年二月,修卢沟桥凌水所决河口。四月,命侍郎罗汝敬往督。九年六月,水决浑河东岸自狼窝口至小屯厂,行在工部请修治,从之,命都督郑铭董其役。(见《明宣宗实录》)
明成化七年二月,拨官军五千,以少监高通都督鲍政、工部侍郎李颙修筑卢沟桥堤岸。(见《明宪宗实录》)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皇帝命令河道总督于成龙整治卢沟,疏浚河道并筑长堤,并赐名“永定河”。“圣祖命抚臣于成龙等疏浚,起良乡之张各庄至东安之郎城河别开一渠,引河使东行,由固安、永清之北出柳岔口三角淀达于西沽,并筑长堤捍之,赐名永定河。”(见《日下旧闻考》)永定,含有永远安定之意。至此,卢沟才改名为永定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