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在社会治理实践和城市发展进程中,只有敞开大门、俯身问计,才能打破局限、汇聚众智,才能让施政方向精准对接民心所向,实现群众幸福指数与区域发展质量的同步提升。
问计于民,前提是明晰“向谁问”。问计的广度决定决策的深度。特别是当前围绕“十五五”规划编制,要向专家智库“求良策”,依托各领域人才专业优势,听取前瞻性建议,提高规划的科学性;要向各界代表“寻妙计”,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外人士及各行业协会代表,从政策落地、行业发展等不同维度建言献策,提升规划的可行性;要向居民群众“问真需”,通过网格员、楼门长、志愿者、社区发声人等基层力量,收集群众关于城市管理、基层治理等各领域的“微建议”,让各项举措既接“天线”,又贴“地气”。
问计于民,核心是聚焦“问什么”。要问政策落地的“真实反馈”,深入了解群众对在施政策的直观感受——哪些政策真正解决燃眉之急,哪些举措仍需优化调整,让后续规划能在现有基础上持续改进完善;要问群众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诉求”,聚焦老旧小区的便民设施是否完备、社区养老驿站的服务时间是否合理等群众衣食住行的“小事”,让规划更有“温度”;要问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依托“丰铃行动”“民生项目池”等创新机制,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动态收集民意,将群众的“烦心事”作为改进工作的“发力点”,持之以恒破解发展堵点、增进民生福祉。
问计于民,关键是懂得“怎么问”。问计不仅是收集意见的过程,更是拉近干群距离、凝聚发展共识的过程,只有畅通渠道、真诚沟通,才能让“问”有实效、“计”能落地。要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向社会公众广纳建议,让民意“上云”汇聚、让智慧“落地”转化;另一方面通过建强为民服务“先丰站”、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阵地,打造更多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交流的温馨港湾。要坚持“向群众报告工作”,以“双向奔赴”的互动,让群众感受到被重视、被尊重,进而真正从“观众”变为“主角”,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共建者”。
“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对干部而言,既要将问计于民融入基层治理全过程,善于“问”出群众的所需所盼,更要以钉钉子精神,把群众期盼的“心愿单”转化为可感可及的“成绩单”,让每一项发展成果真正走进群众心里、得到群众认可,为丰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民生温度与奋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