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2024年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GEP—R)达47.831亿元,在城六区中位列第三
●依托2米高精度遥感影像技术,建立起覆盖森林、湿地、农田等主要类型的生态数据库
●围绕“拓空间、提绿质、保生物、增水效”四大核心任务,系统性地提升生态质量
本报讯(记者 蒲长廷)“北宫镇这部分区域,通过生态治理,水体面积新增4.3公顷,同步推进林地修复,为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GEP—R)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丰台区生态环境局相关工作人员指着2024年GEP—R核算数据告诉记者。数据显示,丰台区2024年GEP—R达47.831亿元,在城六区中位列第三。这一笔精准算清的“生态账”,正推动丰台区从“绿色家底”盘点向“价值转化”阶段深度突破。
技术赋能
依托2米高精度遥感技术
建生态数据库
生态产品总值(GEP)是指一定区域内,生态系统在核算期内所有生态产品的货币价值之和,包括物质供给、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三类生态产品价值。其中,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GEP—R)是生态系统为维持或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供的惠益价值,如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空气净化、水质净化等。GEP—R核算的是“生态账”,反映“绿水青山”的生态贡献,体现生态保护成效,架起二者转化的“桥梁”。
不同于传统生态保护“重投入、轻核算”的模式,丰台正以精细化手段夯实“生态家底”,精准锁定治理关键。据丰台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2米高精度遥感影像技术,全区已建立起覆盖森林、湿地、农田等主要类型的生态数据库,精准锁定植被覆盖度、水域面积等影响GEP—R的关键因子,针对不同街镇开出“一街一策”的治理方案。
以和义街道为例,2023—2024年该街道通过生态修复新增植被11.32公顷、水域6.29公顷,植被质量指数同步提升,生态服务价值形成“1+1>2”的叠加效应,成为全区GEP—R增幅最快的街镇之一。
靶向攻坚
推动“绿量”向“绿质”转变
不断增厚“绿色家底”
生态价值的提升,离不开关键指标的攻坚突破。丰台区紧扣GEP—R核心影响因子,将围绕“拓空间、提绿质、保生物、增水效”四大核心任务凝聚多部门合力,以系统化举措推动“绿量”向“绿质”转变,不断增厚区域“绿色家底”。
在“拓空间”上,丰台以拆违攻坚与“三道”工程、“金角银边”建设为双重抓手,精准破解生态空间碎片化难题。对城区裸地开展生态化改造,因地制宜打造口袋公园、社区小微绿地;对铁路沿线、河道两侧等线性空间进行绿化升级,串联分散绿地形成连贯绿色廊道,让“边角地”变成“生态景”,切实拓宽居民身边的绿色空间。
“提绿质”方面,通过林长制压实各级管护责任,构建“立体+精细”的绿化提升体系。在建成区推进屋顶、桥体、道路护栏、挡土墙等立体绿化与垂直绿化,大幅提高“绿视率”;对平原林开展精细化养护,实施低效林改造与树种优化,提升植物丰富度与群落稳定性;重点聚焦千灵山、北宫等生态关键区域,推进退化林修复工程,巩固森林“碳库”功能,推动绿化工作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
“保生物”则深度融合生态保护与城市景观建设,以花园城市建设“九法”绘“八景”、“五向”塑“花城”为指引,挖掘生态价值与景观价值的叠加效应。依托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等“花城名片”及十大发展片区,在公园场景营造中设置乡土植物展示区、鸟类栖息驿站等,既打造高颜值城市景观,又为生物提供多样化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花园城市建设同频共振。
(下转03版) (上接01版)
“增水效”聚焦水域生态功能提升,围绕永定河、凉水河美丽河湖建设及河西水生态修复工程,打出“补水+清障+修复”组合拳。通过科学调度生态补水,保障河道基本生态用水;开展河道清障与淤泥清理,畅通水系循环;修复自然岸线、构建滨水植被带,提升水域调蓄能力与净化功能,让河流不仅“有水”,更“有景”“有生态”,持续强化湿地生态服务价值。
机制护航
探索构建生态保护“长效保障网”
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值得一提的是,丰台区生态环境局建议探索构建生态保护的“长效保障网”,通过机制创新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难题,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打通路径。
一方面,建议借鉴延庆、怀柔等区的先进经验,探索建立街镇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以街镇为单元明确生态保护责任与贡献,将补偿金额与生态价值贡献度直接挂钩;同时可配套财政转移支付倾斜与专项政策扶持,平衡河西、河东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差异,真正形成“谁保护谁受益、谁贡献谁获利”的鲜明导向。
另一方面,建议全区启动重点区域生态产品价值(VEP)核算试点,借鉴门头沟生态小镇项目、平谷区生态银行模式,结合试点区域资源禀赋与发展定位,精准核算生态产品价值,探索符合本地特色的生态资源市场化转化路径,以点带面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
“我们不光要把‘绿树’种好,更要让‘绿树’结出‘金果’,让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丰台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