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宛平史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2025年08月20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靖难之役作战示意图

  燕王朱棣像

  卢沟桥作为战略要地,见证了明初靖难之役与明末抗清激战两次关键历史转折:明成祖朱棣以“弃守诱敌”之策反败为胜;崇祯年间的僧人申甫惨遭伏击阵亡。

  明靖难之役——朱棣卢沟桥诱敌

  明代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为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随着太子朱标和朱元璋的逝世,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他们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燕王随之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 

  在燕王朱棣与建文帝之间展开的这场殊死搏斗中,卢沟桥又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久经战阵的燕王朱棣在军事才能上毕竟略胜一筹,他深知,要想与建文帝的中央政府对抗,必须要有足够的军事实力。为此,朱棣决定首先要夺得大宁边军的统辖权,并且准备亲征大宁。在这种情况下,他预料到建文帝的军队肯定会乘机前来攻打北平城。手下部将都劝朱棣加强对卢沟桥的防守,以作为守护北平的一道重要防线。朱棣却没有采纳部将们的建议,他认为:卢沟“天寒冰涸,随处可度,守一桥何足拒敌?舍之不守,以骄敌心,使深入受困于坚城之下,此兵法所谓利而诱之者也。”(见《明太宗实录》)果然,随后的历史进程完全在燕王朱棣的预料之中。 

  当时统率明朝中央政府军队的大将李景隆,听说朱棣率军征大宁,果真率师北渡卢沟桥,见卢沟桥无守兵,不禁面露骄色,用鞭击马道:“不守此桥,我看朱棣是无能之辈。”于是引兵直趋北平城下。这时燕王世子朱高炽在北平城内严密部署,拼死守卫。李景隆则号令不严,指挥失当,几次攻城,皆被击退。南军都督瞿能曾率千余精骑,杀入张掖门,但后援不至,只好停止进攻。又因李景隆贪功,要瞿能等待大部队一起进攻,错过了时机。燕军则因此得到喘息,连夜往城墙上泼水,天冷结冰,待到次日,南军再也无法攀城进攻了,结果可想而知。“李景隆闻上征大宁,果引军度卢沟桥,意气骄盈,有轻视之志。以鞭击马韂曰:‘不守卢沟桥,吾知其无能为矣。’直薄城下,筑櫐九门,遣别将攻通州。时世子严肃部署,整肴守备,城中晏然。数乘机遣勇士缒城夜斫景隆营,杀伤甚众,营中惊扰,有自相蹂践而者。景隆攻丽正门急,时城中妇女皆乘城掷瓦石击之,其势益沮。”(见《明太宗实录》) 

  燕王朱棣不守卢沟桥而诱敌至北平城下,虽然是十分高明的战法,却也存在着一定的冒险因素。如果不是城中军民竭力抵抗,“时城中妇女皆乘城掷瓦石击之”,一旦北平城失守,燕王朱棣将会因为失去根据地而一败涂地。他放弃卢沟桥的防守,确实起到了“以骄敌心”的作用,而他迅速夺得大宁边军的统辖权,则是他日后战胜建文帝的一着险棋。经过四年的征战,燕王朱棣终于攻占南京城,即位称帝,史称明成祖。

  明清激战——申甫命丧卢沟桥畔

  明朝末年,明清军队在卢沟桥进行了多次激战。 

  崇祯二年,清军擅自闯入大安口,迫近都城。皇帝近臣金声为报答崇祯知遇之恩,推荐了他认识的僧人申甫为将,抵御清军。据记载,由于当时仓促应战,无兵可用,申甫在京城招募数千人,并带领他们以古车攻打之法列阵于卢沟桥。“声,字正希,崇祯元年,选入翰林为庶吉士。明年十月,北兵阑入大安口,薄都城,上忧甚,声以新被知遇,乃荐其所知僧申甫为将,即改声御史,监其军,仓卒无兵可用,申甫召募长安中人,得数千,将之,复古车攻之法,阵于卢沟桥。北兵乃绕出其后,御车者惶急,不得转,为北兵斩馘略尽。申甫死,而声黜归田里。”(见《弘光实录钞》)文中所云“北兵”,即指清朝军队。然而可惜的是,清朝军队并没有直接和列好阵的申甫军开战,而是悄悄绕到申甫军阵后,申甫军背部受袭,驾车者惊慌不已,无法调转车头,最后被清军全部斩杀,申甫战死沙场,而金声也被罢黜归家。

  申甫在卢沟桥畔惨死的状貌,时人曾有所描述:“十二月二十五日巳时,官役沈国栋等于卢沟桥寻回申甫尸身,右耳削去,左眉刀伤一处,左胳膊砍伤二处,骨断。右胯上刀伤一处,头颅上刀砍一处,身上更有箭伤数孔。”(见《崇祯长编》)由此可以想象当时战斗的激烈程度。 

  而清朝也有关于申甫防守卢沟桥战役的记载,《清太宗实录》云:“丙寅,大军发良乡,趋燕京。至浑河卢沟桥,遇副将沈某率兵六千人来御,上遣右翼五旗兵进击。不移时,悉歼之。生擒官一员。择甲胄马匹之善者取之,余悉弃置。大军向京城进发,距京二十里,有敌兵一营。上命左翼五旗兵击败之。”据此可知,文中“副将沈某”指的就是申甫,“沈”“申”音相近,故而清人误记为“沈某”。清军从西南而来,先在大房山祭祀了金皇陵,又在卢沟桥消灭了明朝的守军申甫等人,最后在永定门外斩杀满桂、孙祖寿等人,然后挥师而去。由此可见,卢沟桥是清朝军队攻打北京城的一个重要环节。此后,仅崇祯九年(1636年)记载的明清卢沟桥激战就有好几次: 

  崇祯九年,清军再度攻伐明朝,大将超哈尔“从武英郡王阿济格伐明,将入边,遇逻卒,迎战,俘二人,获马四。薄明都,夺炮以击敌,杀百余人。转战至卢沟桥,再遇敌,战皆胜。二年,列议政大臣”。(见《清史稿·超哈尔传》) 

  崇祯九年,大将谭拜“从伐明,薄明都,北趋卢沟桥,再败明兵”。(见《清史稿·谭拜传》) 

  崇祯九年,大将瑚密色“随贝勒阿济格征明,设伏昌平,败明骑五百;趋通州,斩哨兵百人。侦卢沟桥,败候卒,前后获马百余匹,还取红衣大炮,道遇明太监郭某及总兵祖大弼,战却之。旋率八旗前锋薄明都,败其兵,东略遵化,擒哨骑二十。复西至卢沟,明师自保定来援,击败之,生擒十三人”。(见《清耆献类征选编》)此处记载,明朝守卫卢沟桥的,除了京城的军队之外,还有从外地(如保定)前来支援的,但皆不是清军对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移动版

    

主办: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1101060001

京ICP备200137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30号

运行管理: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社会
   第05版:城治
   第06版:烽火卢沟 不朽丰碑
   第08版:宛平史话
广告
丰台报宛平史话08 2025-08-20 2 2025年08月2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