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上级卫生管理部门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围绕百姓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开展了大量医疗服务保健预防工作。不仅接诊来站就诊人群,同时,也开展了上门服务工作,家庭签约率也在逐年提升,让群众深刻感觉到社区服务的好处,满足了部分百姓基本卫生服务需求。
一、存在问题
进入2020年,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我区的老龄化程度同样十分严峻,当前我国国情使绝大部分老人选择居家养老,但是相应的医疗保障措施没有到位,虽然社区建立了卫生服务站,一部分人群还是由于多种原因不能来卫生站就诊,特别是一些高龄老人(75岁以上)、慢性病行动不便患者,面临就医困难、护理缺失的实际问题,这些老年患者、长期卧床患者,因为一些简单的治疗、检查、处置,就要大动干戈全家上阵到大医院就诊或住院治疗,导致老人不能安心养老,医保资金也浪费严重。
二、建议
(一)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护理优势,积极拓展服务模式,增加上门服务的内容。在政策法规允许情况下,经过社区医生评估,明确属于慢性疾病同时不需要住院治疗的慢性病患者,例如:脑血管后遗症长期卧床病人、老年痴呆患者等人群,开展上门测血压、抽血、快速血糖、更换导尿管胃管等护理操作项目,开展简单肌肉注射、常规静脉输液、针灸理疗等治疗项目以及上门送药等服务措施。如果能进一步健全社区卫生站上门服务内容,开展一些简单而又必须的上门医疗护理项目,就能减少这些带病居家养老的老人住院次数,使国家宝贵的医保资金更合理地使用,减少住院费用同时缓解医院住院压力,满足居家养老的慢病老人医疗服务需求。
(二)开展入户走访,加强深入社区、深入家庭的力度,开展家庭医生式的服务,进一步提高签约服务覆盖面,对每个慢病患者和特殊人群进行精确管理。充分了解社区居民健康情况。对高龄(75岁以上)老人进行重点的管理和家庭访视。比如电话联系或发联系卡等比较方便的通信联络方式,扩大家庭病床等家庭卫生服务建设力度。
(三)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投入。采取智能化系统管理系统,确保准确地为每家每户建立电子档案,健康档案要准确更要全面。
(四)大力提倡志愿者服务,深入社区特别是特困家庭提供精准服务。
史文华(丰台区政协委员、北京市丰台医院院办主任顾问)
(本版内容由区政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