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宛平史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2023年10月30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元故迹
寻丰台
卢沟桥。 陈志和 摄
卢沟新绿 。何新起 绘
凉水河畔。

  金中都作为北京800多年建都史的开端,不仅见证了一个王朝的兴衰,而且也推动了北方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交流,为北京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对丰台影响最深远的,除了享誉中外的卢沟桥,就是丰台的地名文化了,就让我们从“丰宜门外拜郊台”说起。

  从“丰宜门外拜郊台”说起

  “台”在地名中是很常用的一个词,它原本是指用土筑成四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筑物。郝懿行在《尔雅》:“四方而高曰台。”《中国地名通名集解》将“台”解释为平而高的地方,台可用于山的名称,古迹的名称,后来也常用作村落的名称。北京地名中,以“台”字命名的地名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有钓鱼台、将台、金台、丰台、大葆台等等。这些“台”大多以古迹的名称出现,“丰台”地名的源头正属于这类以台命名的建筑。但因年代的久远,当年的建筑早已荡然无存,给地名的考证带来了困难,使得“丰台”的由来至今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北京市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孙冬虎在《丰台地名探源》一书中,主要依据清代于敏中等编纂的《日下旧闻考》记载,辑录了四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

  《日下旧闻考》四种代表性说法

  一是清初翰林院检讨朱彝尊,他认为丰台有可能因丰宜门和拜郊台得名。他在《日下旧闻》中征引明末清初周筼的《析津日记》作为立论依据。因《析津日记》一书提到了京师丰台,但不知这一地名从何时开始,周筼询问了当地人,当地人告诉他,这里并没有什么“台”。于是朱彝尊推测,丰台可能就是金代的拜郊台,由于邻近中都城的南门——丰宜门,因此人们把这座“拜郊台”称为“丰台”,实际上为“丰宜门外拜郊台”的缩写。对朱彝尊的说法,于敏中等人在《日下旧闻考》中加了按语,认为拜郊台已无法考证,朱彝尊的说法只是大概推测,没有确切证据。

  二是朱彝尊之子朱昆田推测“丰台即远风台之遗址”。他的立论依据是元代王恽的《秋涧集》,该书提到,丰宜门外西南走四五里,有一个叫宜迁的乡,这里有一处建筑叫远风台,作为岁时邀请宾客宴游的场所,它是由韩通甫、韩君美兄弟二人所建。朱昆田由此认为:“今天的丰台,有可能是远风台的遗址。”对朱昆田的说法,于敏中等人在按语中也提出了质疑,认为韩氏兄弟的远风台已无考,无论是朱彝尊的丰宜门外拜郊台之说还是朱昆田的远风台之说,都有牵强附会之嫌。

  三是乾隆皇帝提出丰台取“蕃庑”与“亭台”为名。他在乾隆三十九年写了一首《御制丰台作》。他在这首诗末注释说:朱彝尊以丰台疑即拜郊台,因南门叫丰宜,故曰丰台等语解释的不正确。考证丰台为京师养花之所,元人的园亭多在这里。丰是蕃庑之义,台则指亭台而说的。于敏中等人是奉旨编纂《钦定日下旧闻考》,既然乾隆皇帝亲自考证,说明了丰台的由来,作为臣子的焉有不赞成之理?

  四是钱泳以为丰台是从拜郊台、丰宜门、远风台取名。生活在乾隆至道光年间的钱泳,在《履园丛话》卷十八《古迹》中提出,丰台相传就是金时之拜郊台,当时有丰宜门、远风台等名称,因而叫做丰台。

  关于“丰台”语源的几种观点,朱彝尊的说法流传最广,目前许多史地学者在其有关著作中采用了此说。首都博物馆原馆长赵其昌在《唐良乡城与史思明墓》一文中“玉册情况与丰台”时说:“北京在金代为中都所在,中都南门有丰宜门,门南有郊台,故有丰台之名,丰台地名的出现,上限不早于金代。”这也可以看出后人在历史研究中对丰台的几种说法所持的认可程度。

  丰宜门的地位

  为什么会有一些学者倾向朱彝尊的观点,并且将他的推测而当成定论呢?这与丰宜门的地位有直接关联。丰宜门是金中都的正南门,开列三座门洞,门之上有“门楼九间,尤伟丽”,气势雄伟。从丰宜门向北,沿着居于城市正中的交通干道,可抵达基本位于大城北墙正中的通玄门,构成了以丰宜门与通玄门为南北端点的金中都中轴线。

  丰宜门位于今右安门外凉水河立交桥北岸处。拜郊台则是皇帝下令修建用于祭天的台,在丰宜门外,元代又称“郊天台”,其作用相当于明代建的天坛。《析津志》记载,郊天台在京城之南五里,祭坛四周建有矮墙,并设置郊祀署来管理。该书还指明这一建筑是在金大定十一年(1171),金朝皇帝为拜郊台所建。也许正是丰宜门名声很大的缘故,尽管元代之后丰宜门就消失了,但它的名字一直保留下来,直到清代,仍然有人将右安门习惯地称“丰宜门”,就如同喜欢称广安门为“彰义门”一样。

  “远风台”的说法

  虽然“丰宜门外拜郊台”的说法流传得很广泛,但也有一些学者对此持有不同看法。孙冬虎在《丰台地名探源》一书中,就根据自己的深入研究考证提出了颇有见地的观点。

  他认为,从地名产生和演变的一般规律来看,若把丰宜门外的拜郊台简称为“丰台”,将两个不同类型的建筑及其名称联系在一起再造新名,难免显得过于生硬和牵强。而且在北京其他地方迄今也没有找到以这种途径产生的地名。同时,他也对乾隆和钱泳的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乾隆关于“丰”取自对花木丰茂的形容,“台”源于以往修建的众多亭台的说法,虽综合了丰台的两个特点,但强迫属于形容词的“丰”与作为名词的“台”在语义上并列,使得“丰台”二字实在难以通顺解释,也不符合地名构成的惯例。而钱泳所说,不过是将“丰宜门”加“拜郊台”之说改换为“丰宜门”加“远风台”,但他把元代才有的“远风台”误为金代已有之物,立论显然站不住脚。

  对于丰台名称的语源,孙冬虎更赞同源自“远风台”的说法。在其书中写道:相对而言,被《日下旧闻考》认为似乎有牵强附会之嫌的朱昆田“远风台”之说,可能是对“丰台”语源最合理的解释。他根据王恽写于至元十五年(1278)四月的《远风台记》说明,远风台是在丰宜门西南四五里,大约相当于今玉泉营以西、郑王坟到于家胡同一带。元初这里已是一批志趣相投的士大夫在大都城外游乐聚会的重要场所。这个名称首先在口语传播中逐渐从简省略了形容词“远”,由“远风台”变成了“风台”,随后被某些文字记录下来,就像明代北京郊区的“打靛厂”后来被省略为“靛厂”一样。“远风台”简化为“风台”,迄今所见最早的文字记录是元朝末年熊梦祥《析津志》。他还列举出熊梦祥在《析津志》中有时将远风台错写成“风台”这一情况,由此断定,至少在元朝末年,“远风台”已经在一定场合下简化为“风台”,为日后命名“丰台村”提供了直接的依据。

  “丰台”地名源流

  赋予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尽管孙冬虎的论证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仍不敢确定“丰台”就是源于远风台,这是由于一是没有直接的考古证据,二是在文献记录上还存在着歧义。比如:李卫、唐执玉主修的《畿辅通志》成书于清朝雍正时期,该书在“古迹”篇中把丰台同拜郊台、远风台并列起来,一同视为亭台古迹,这表明作者认为丰台与远风台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该书在“丰台”条下记述道:“在宛平县西草桥南,《春明梦余录》:右安门外西南,泉源涌出,为草桥河。接连丰台,为近郊养花之所,元人园亭皆在于此。”在“拜郊台”条下记述道:“在宛平县西南七里,金大定间拜天于此。”在“远风台”条下记述道:“在宛平县右安门外,元韩氏南庄也。《榆欓别录》:丰义门外西南行五里,有乡曰宜迁。地偏而嚣远,土腴而气淑。郊丘带乎左,横冈亘其前,中得井地计三九之一。卜筑耕稼,植花木,凿池沼,覆篑池,旁架屋台,上隶其榜曰远风。”作为村落名称,至少在明朝中期就有了“丰台村”。这在《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圭峰集》以及明代钦天监监正李华的墓志铭中都可以得到证明。《帝京景物略》中记载的也是“丰台”,在上述文献中,都未看出丰台与远风台的关系。

  虽然关于“丰台”地名的源流尚无定论,但无论何种观点,都赋予了“丰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美好的寓意。“丰台”蕴含的地理环境、历史进程、乡土风情等文化内涵,不仅是城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城区的标志,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倾注着强大的活力。

  2011年10月19日,丰台区发布城市形象标识,标识为“丰”字的变形。从形态上看,城市形象标识似北京母亲河永定河将丰台分为河东、河西两个地区;又如一座卢沟桥如彩虹飞架于永定河之上,寓意河东、河西协调发展;两边的三横形似翻卷的波浪,寓意丰台海纳百川、不断进取;标识整体像一只展翅高飞的大雁,寓意丰台翱翔云霄、志存高远;像一面飘扬的旗帜,寓意丰台乘势而上、创新发展;也似一级级攀登的台阶,寓意丰台发展蒸蒸日上、更上一层楼。

  ■ 来源:《丰台史话》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移动版

    

主办: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丰台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

网站标识码:1101060001

京ICP备200137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30号

运行管理: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综合
   第04版:城治
   第05版:社会
   第06版:书香
   第07版:宛平史话
   第08版:健康
寻丰台
丰台报宛平史话07寻丰台 2023-10-30 2 2023年10月3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