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娜)5月19日,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新馆开馆暨首展开幕式举行,众多考古学界专家、文化学者、媒体代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馆长杨志国介绍,汉代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繁荣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根基。北京大葆台遗址的发现,让世人第一次看见“黄肠题凑”的真容,司马迁笔下勃碣都会的幽燕华章也得以再现。
据悉,“黄肠题凑”是西汉时期最高等级的帝王葬制,由柏木芯制作的木枋在棺椁外垒砌成环状墙体结构。其名源自柏木的黄色木芯(“黄肠”)和木料首端皆向内的叠垒方式(“题凑”),主要应用于汉代帝王陵寝及特许的诸侯王、重臣墓室。
大葆台遗址于1974年6月被发现,是距今两千多年前西汉广阳顷王刘建及其王后的墓葬。凭借最高等级的墓葬形式“黄肠题凑”而蜚声海内外。它是新中国第一座完整呈现“梓宫、便房、黄肠题凑”葬制的西汉诸侯王墓考古发现。1983年12月,在大葆台遗址上建造了国内首个汉代遗址类博物馆,博物馆占地面积23421平方米。2025年,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完成全新改建,新馆建筑面积7600平方米,展陈面积2800平方米,包含基本陈列展厅和临时展厅。
记者了解到,新馆建筑设计遵循“整体保护”与“最小干预”原则,一号墓被安置在室内展厅,二号墓通过硬质铺装等材质在室外地面再现墓室形制,金代水井成为外庭院景观,封土堆融入绿化步道,形成独特的参观流线。
开馆同时推出两大重磅展览。常设展览“勃碣都会 幽燕华章——西汉广阳国历史文化展”,依托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的考古成果及文物资源,系统阐释其文化内涵。展览以昭帝、宣帝时期“勃碣都会”为展示核心,多角度展示汉代幽燕地区多姿多彩的社会风貌,凸显燕国、广阳国对汉代北京地区社会生活、物质文化、思想信仰等诸多方面的重要影响,传递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智慧结晶。
展现狞厉之美与无限神秘感的鎏金铜铺首,飞扬灵动的螭虎纹玉佩,璧与韘巧妙结合的龙凤纹韘形佩,展现汉代舞者“长袖”与“细腰”的玉舞人,彰显治世之能的凤首玉觽……一件件珍贵文物展现了西汉时期的艺术特色,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白云翔表示,大葆台汉墓的发掘翻开了北京地区汉代考古的全新一页,从我国现代考古学发展史上来说,大葆台汉墓最重要的学术突破,是一号墓结构复杂的大型木椁——“黄肠题凑”的发现,由此真正揭开了“黄肠题凑”葬制的神秘面纱,为西汉诸侯王墓葬制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是增强历史信度、活化历史场景的一个突出实例。希望大葆台遗址博物馆新馆在保护、研究、阐释和孵化力度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首个临时展览为“汉风轪华——马王堆生活艺术特展”,马王堆汉墓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其出土文物不仅工艺精湛,更生动再现了汉代贵族的生活图景。本次展览精选珍贵文物及复原场景,从财富、饮食、服饰、典籍四大维度,全方位展现西汉贵族的精致生活与精神追求。
开幕式现场还举办了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首批小小志愿者聘用仪式,螭虎玉佩样式的胸针、铜铺首样式的冰箱贴等文创产品也亮相开幕式现场。杨志国介绍,博物馆将以此次开馆为新起点,持续发挥文化传播功能,除了常设展览外,还将持续举办各种汉代文物特展,致力于打造成为北京地区汉代文明展示中心,为公众呈现汉代文明的独特魅力,推动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博物馆于5月20日正式向公众开放,开放时间为每日9:00至17:00(16:3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基本陈列免费参观,临时特展需购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