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袁阳)清晨的阳光洒在公园中,老人在健身步道悠然晨练,孩童在生态花园嬉戏玩闹。“以前这儿围栏挡道、人车混行,现在推着婴儿车都能畅行无阻。”带着孩子遛弯儿的李女士指着眼前绵延的慢行步道感慨道。这片2300平方米的“无界绿地”,正是和义街道“民生项目池”交出的亮眼答卷。
位于南中轴上的和义街道全域纳入南苑森林湿地公园规划,肩负着再现“南囿秋风”的使命。街道紧扣南中轴功能定位,将民生需求与生态建设深度融合,以“绣花功夫”推进南中轴和义地铁站周边重点区域整治提升。
记者了解到,曾经的和义地铁站周边,是附近居民和通勤族的一块“心病”。对此,街道将其列为“民生项目池”首批重点攻坚项目。“我们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服务于民。”和义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道,项目启动前开展了深入调研,发放并细致分析了431份居民问卷,确保精准锁定痛点堵点,目前项目已全面完工。正是这种扎实的前期工作,为后续的精准治理奠定了基础。
治理的合力,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惠民成果。如今走进焕然一新的和义地铁站周边区域,曾经的杂乱无章已被秩序井然和生态美感取代。最引人注目的是那片开阔的2300平方米“无界绿地”。街道拆除了阻隔视线的围栏,精心提升绿地品质,让绿色空间真正融入市民生活,触手可及。围绕这片绿意,一条长达2.1公里的崭新慢行体系蜿蜒伸展,为步行和骑行提供了安全舒适的环境。同时,街道系统梳理优化了通行路径和停车空间,有效缓解了拥堵。
精妙之处更在于看不见的“里子”工程。街道同步铺设了新的雨污水管线,并创新性地建设了“雨水花园”,这不仅是生态环保理念的落地实践,更是提升区域韧性的关键举措。
今年以来,和义街道以接诉即办为抓手,聚焦“七有五性”,精心谋划“民生项目池”清单,涵盖房屋修缮、公共环境提升、道路改造等多个领域。在推进民生环境整治的同时,街道注重以环境改善带动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全国首个“新蛋白食品科技创新基地”等优质项目落地丰台,培育形成商业航天、未来食品、智能应用等特色产业集群,实现民生改善与产业升级互促共进。项目推进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治理模式,深化与清华、北航等高校的合作,落地全市首个“初心服务站”等校地合作平台,将科研成果运用到基层治理实践中。通过建立“善治和义”综治中心和综合指挥中心平台,汇聚22万条数据信息,实现全域态势“一屏统览”,精准施策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力推进辖区基层治理走向“善治”,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