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遇见丰台·众汇京彩”——丰台区“街镇向群众报告工作”机制成效创新发布活动举办。区社会工作部公布了丰台“街镇向群众报告工作”机制推行以来,各街镇将“民生愿景”变为“幸福实景”的进展,方庄街道和东高地街道作为街镇代表分享了做法:通过建立民意收集、问题办理、结果反馈的完整工作闭环,切实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停车管理、小区环境、为老服务等实际问题,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见成效。居民表示,自家小区停车难、老人活动少这些“老大难”问题,在报告会上提出来,很快就能得到回应;而专家学者也注意到,这种干部和群众面对面交流的新形式,正在让基层治理从“单向管理”走向“双向奔赴”。
方庄街道
以“家”为纽带解民忧 109条诉求解决率达93.6%
本报讯(记者 蒲长廷)“向群众报告不是简单的工作汇报,而是把我们和群众的心连在一起,真正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家事。”在丰台区“街镇向群众报告工作”创新实践中,方庄街道作为东部片区试点,以“家”为纽带搭建沟通桥梁,不仅收集109条民生诉求、解决率达93.6%,更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共治者”。方庄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齐军坦言,这场实践的核心,就是让群众的心事有处说、期待不落空、智慧能落地。
为摸清群众急难愁盼,方庄街道没等群众上门,而是主动“扑”到社区。“我们建立‘民意四访’机制,网格员巡社区、干部入户聊、线上开热线、现场接诉求,把居民关心的老旧小区换电梯、老人吃饭、小区环境等问题都记在‘民生账’上。”齐军介绍,结合12345工单、6555热线等诉求数据,街道发现环境、电梯、物业三类问题占比达68%,随即建立48项“民生任务库”,明确近、中、远期目标。报告会更是被打造成“大家庭聚会”:场外有吉祥物“芳芳”“壮壮”引导打卡,职能科室现场答疑;场内干部脱稿,用数据和案例亮“家底”,还准备“锦囊妙计卡”让居民敞开心扉。
群众的期待,靠“实打实”的行动回应。齐军说,街道立下规矩:报告会上的诉求必须“闭环管到底”。面对“时代Life门口乱停车”问题,街道当场给出“增设停车区、加装护栏”等方案;针对老旧电梯故障,提出“国债补一点、政府贴一点、企业出一点、居民集一点”的更新办法,整场报告会自发响起85次掌声。会后更有“1—7—15”机制保障:1天内回应、简单问题7天解决、复杂问题15天反馈进展。目前109条诉求已解决102条,暂未解决的正联动区级部门推进,办理过程和结果还会在“掌上四合院”等平台公开,让群众监督。
基层治理不能只靠干部“单打独斗”。齐军表示,街道着力调动各方积极性,让群众当主角。芳群园三区15号楼实施“丰景计划”,楼门长带头、志愿者包片、居民动手,把乱糟糟的楼道变成“亮堂堂”的文化墙;针对物业问题,街道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今年已整改500多项;紫芳园南里社区还联动派出所、中介组建“红链先锋·家田志愿服务队”,统筹反诈宣传与群租治理。“我们把群众的‘金点子’纳入民生项目池,从解决一件事到管好一片区,让治理变成大家的事。”齐军说,未来方庄会继续深化实践,让每一条民意都转化成治理实效。
为持续跟踪“街镇向群众报告工作”机制的实际成效,发布会后,记者针对居民集中反映的方庄市场改造问题,专程进行实地走访,以客观视角记录“群众提、政府办”的闭环落实。方庄市场作为运营二十多年的老市场,是本次改造的重点。记者在现场看到,改造实现了从硬件到细节的全面提升:市场内部不仅加装了便民电梯,还对店铺牌匾、货架进行了统一更新。通过加装传统灯笼、创意灯箱等元素,市场营造出兼具烟火气与时尚感的购物氛围。针对居民反映的“环境差”“通道拥挤”等问题,市场内部通道重新规划拓宽,增加了垃圾分类设施和清洁频次,以往局促杂乱的景象已不复存在。一位正在购物的居民表示:“现在从里到外都清爽多了,过来买菜感觉更舒心。”未来,街道将重点完成市场外立面风貌提升及前广场开放空间打造等收尾工程,确保公共区域改造全面落地。
东高地街道
37名干部下沉解难题 542条诉求一周办结
本报讯(记者 蒲长廷)“‘向群众报告’不是简单的工作汇报,而是把党和政府干的、老百姓盼的紧紧连在一起。”在丰台区“街镇向群众报告工作”实践中,东高地街道以民主实践拉近距离、以作风转变破解民忧、以长效机制保障治理,交出了一份有温度的民生答卷。东高地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街工委主任杨伟竹表示,这场实践让干部找准了“服务者”的定位,更让群众感受到了“共建家园”的力量。
为摸清群众诉求,东高地街道主动拓宽渠道,把民意收集点设在群众“家门口”。“我们通过社区‘先丰站’、公众号‘民意集智’专栏、‘代表在倾听’活动等,收集到73大项近2000条意见建议。”杨伟竹回忆,报告会当天,300余名群众代表冒雨到场,无一人缺席,“大家提的都是‘房前屋后事’,却件件是急难愁盼,王斌主任汇报的‘数字成绩单’引来了满堂喝彩,现场像一家人商量怎么建家一样热闹。”这种“放开提问题”的民主氛围,让党和群众的心贴得更近。
干部作风的转变,体现在“面对面”解决问题的效率上。杨伟竹介绍,街道37名机关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兼任“第一书记”“治理书记”等职务,坐在群众家的板凳上找问题。报告会刚结束,各社区就开起居民见面会:东营房道路坑洼问题,3天内解决;六营门小区老旧改造沟通不及时,“更新书记”立刻搭建施工方与居民的沟通平台;万源南里社区树枝遮挡阳光,“网格书记”第一时间组织修剪。“542条问题建议在会后一周内办结,‘马上就办’成了干部的行动自觉。”杨伟竹说,干部们彻底丢掉了“管理者”的架子,真正做起了群众的“勤务员”。
长效机制则为治理可持续性保驾护航。“关键要打好闭环管理和长效保障的‘组合拳’。”杨伟竹表示,街道建立“收集—交办—反馈—评价”闭环模式,将问题划分为“立即整改、限期办理、持续推进”三类清单,把共性需求纳入民生项目池;联合辖区大院大所匹配资源,开展4场“代表在倾听”活动转化群众关切为提案;还搭建紫藤花下议事厅,发动航天老党员志愿者参与,实现“群众的事群众议”。
“目前工作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一些‘顽疾’仍待破解。”杨伟竹坦言,下一步街道将深化民意收集、锻造“东高地铁军”、攻坚复杂问题,“只要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汇聚起共建美好家园的磅礴力量。”
马上就访
居民赞“难题解决快”
社科院专家评“治理新突破”
本报讯(记者 蒲长廷)“以前小区外来人员随便进,现在装了道闸门禁,心里踏实多了。”69岁的马家堡街道居民王秀琴提起“街镇向群众报告”带来的变化,语气里满是认可。记者采访了丰台多位居民与专家,倾听他们眼中“向群众报告”机制如何让民生诉求落地、让治理更有温度。
“8月12日的报告会,宁定辉主任晒的‘成绩单’全是实在事。”王秀琴回忆,自家小区曾受“停车乱、充电难”困扰,居民们在会上提的建议很快有了回应——街道不仅规划了停车位,还装了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桩,“现场还有‘心愿墙’和民意二维码,扫码就能提诉求,这种‘即提即办’的效率,我们都点赞!”
同样感受到变化的还有北宫镇居民王凤玲。“原以为就是开个会,没想到像场‘家庭聚会’。”她笑着说,今年8月参加镇里在中华名枣园办的报告会,会前反映的“老年人活动少、信息不畅”问题,当场就得到回应。“现在‘北宫有艺思’文化季办得红火,戏曲、八段锦都是我们爱参加的,活动信息通过微信群、海报及时通知,街坊们见面都聊‘今天又去赶场啥活动’。”
“‘街镇向群众报告’打破了传统‘政府决策—群众执行’的单向模式,通过现场汇报—问题交办—限期反馈,实现民意输入与政策输出的良性循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智库处处长、北京城市管理研究基地主任谭日辉深入剖析了“街镇向群众报告”创新机制的深层意义。
谭日辉指出,这一创新机制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积极探索。从政民互动维度,这种模式构建了“双向奔赴”的治理新格局;从决策科学化维度来看,通过面对面汇报倒逼干部掌握一手民情,避免政策“空中楼阁”,分类处置居民诉求,提高问题识别准确率,打造“问题导向”的精准治理模式;从社区工作创新维度来看,这种新机制形成“共治共享”的治理生态,建立“领导报告—居民提问—当场承诺—部门办理—群众评议”的全链条机制,真正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治理转型。
“这样的机制创新能有效激发企业、居民与新就业群体、志愿者等参与社区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当群众看到建议被高效落实,百姓对于社区工作的参与积极性与治理黏性也会增强,使政策与居民实际需求深度契合,持续提升公共政策认同感,进一步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谭日辉看来,这种模式也是激活多元主体协同,强化治理内生动力的一种实践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