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丰台区大红门街道怡然家园社区6号院1号楼1单元,用了十多年的信箱光亮如新,楼道里,小竹林、红掌绿植环绕,再往上走,每户门口干净整洁,绿萝、文竹点缀,为夏日增添清凉。
原来,怡然家园社区104个楼门里,近五成通过“微自治”让美丽成为常态。“微自治”是指居民们以社区里一个楼门为基本单元,自发参与、共同提升环境、维护秩序的一种模式。1单元的美丽洁净状态就已保持了近十个月。
6号院是怡然家园社区的一个大型小区,光1号楼1单元就有60户,这让小区环境难治理,更难维持。“发动居民、依靠居民,居民的事还得群策群力。”怡然家园社区党委书记刘燕军说。去年9月,李兰香、彭桂英、富红珍等7位居民发起1号楼“微自治”,大伙儿推来小车、拿来工具,撸起袖子把楼口、拐角里堆成小山的破烂儿清理了,劝导居民把自行车推到外面车棚,把信箱上积累多年的灰尘和油污清洗了,还在腾出的地儿上搞起小设计,设置了一排迎宾小竹林,老楼“颜值”瞬间提升。
前两天,记者来到1号楼采访时,发现十个月过去了,“颜值”依旧。要问为何?李兰香给出答案:“那天打扫完,就招呼大伙儿在楼下开现场会,约定形成并承诺履行《楼门公约》。”之后,大家自觉维护卫生环境,还自发浇花、管护绿植。但也不是没有过反弹,“个别居民堆旧家具,我们就上门做工作,他就主动清了。”于是,齐心协力下,维护楼内环境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微自治’看起来是居民微自治,实际上是我们社区党委做后盾。”5号院7号楼1单元楼长居民杨秀琴说,比如清理楼道自行车,有居民就说了,“我那车千儿八百买的,推出去风吹雨淋的,坏了谁负责?”党委就出资买雨具给大家,让推出去的车不挨雨淋。这样一来,楼道里胡乱停放的自行车没了,被芦荟、吊兰、米兰、扶桑、茉莉等替代。实际上,怡然家园的“微自治”是率先从5号院几名退休老党员发起的。“别看我今年75岁,小车不倒只管推。”说这话的是发起人之一、5号院的彭桂英,作为2单元楼长的她带领楼内4位党员率先垂范清理自家门口卫生,爱好书法的爱人还义务写书法,为楼道带来文化气息。怡然家园社区一共有5号院、6号院、枫南世嘉3个院、104个楼门,如今,近五成楼门实现了“微自治”。接下来,大红门街道将在社区广泛推广“微自治”,让居民自发动手创造美好、享受美好成常态。特约记者 李瑶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