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里桥街道位于丰台区北部,辖区面积8.5平方千米,下辖16个社区、3个建制村,有常住人口9.5万余人,地理位置优越,但存在老旧小区众多、基础设施陈旧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为进一步提升辖区群众生活质量,街道持续开展整治提升行动,并从中摸索出以“接诉即办”工作为主要抓手、以“数据智库”为重要依托、以“党建引领、吹哨报到”为核心、聚焦重点区域、关注重点人群的多元治理模式,逐步推动“接诉即办”向“主动治理”转变,目前已在京铁家园停车治理、六里桥北里居民区环境整治、六里桥7号院综合治理等项目中取得突出成果。
举措
分析“12345” 构建“数据智库”
六里桥街道通过分析12345民生大数据掌握社情民意,及时捕捉辖区内集中存在的高频、共性问题,研判治理难点痛点,辅助街道每年制定民生项目清单、开展主动治理项目等工作规划。
“平房区新增了充电桩,真是方便又安全。”金家村第一社区靛厂平房区的居民看着新修建的充电桩高兴地说。
靛厂平房区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口多,电动车“飞线”充电、室内充电、胡同内乱停乱放等问题屡见不鲜。虽然做了大量宣传工作,但充电不规范的问题长期存在。为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六里桥街道通过分析群众诉求得知群众需要,并将其纳入2024年度民生实事项目清单计划,最终通过实地走访、召开议事协商会议等形式,广泛倾听群众意见,选定在靛厂村3号胡同空地建设一处新的电动自行车充电车棚,安装共计24个充电接口。
今年,六里桥街道根据数据分析,构建“数据智库”模型,组织开展主动治理项目1个、民生实事项目11个,像靛厂平房区新建的充电车棚,年内计划建设完成十余处。
党建引领 实现资源共享、能力互补
基层治理面临的问题纷繁复杂,仅靠基层工作人员独木难支。党建协调委员会凭借多样的机构组成、多重行业的交叉,成为破题关键。长久以来,六里桥街道及下辖社区、村党委坚持定时召开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充分引领各成员单位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特长,统筹和完善委员会资源、需求和项目“三项清单”,从居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形成资源共享、能力互补的基层治理新方式。
今年上半年,六里桥街道小井润园二区2、3、4号楼突发污水主排水管道坍塌,导致排污拥堵、污水外溢,400余户居民受到影响。据悉,此前该点位也曾出现管道拥堵情况,但因设备设施的局限性未能根治。本次,社区党委通过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联系到了成员单位——北京排水集团第四管网分公司寻求专业帮助。
了解情况后,北京排水集团第四管网分公司立即响应。工作人员利用专业设备迅速锁定拥堵点位,并与社区、小区管理办联合成立了专项工作组,根据点位情况迅速制定施工方案。在施工中,他们又根据实际情况一次次对施工方案进行评估改进,排除各种安全隐患,不断优化操作流程。最终,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彻底解决管道坍塌和拥堵问题,保障了居民群众的正常生活。
近年来,六里桥街道及下辖社区、村党委通过不断吸纳辖区单位组织加入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强化与各成员单位沟通交流,持续丰富完善“三项清单”,为给辖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础。
运用“吹哨报到” 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六里桥街道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群众诉求作为“哨声源”,同时设计6星分级分类法,灵活运用“吹哨报到”工作机制——1—3星为简单问题,由街道、社区内部解决;4—6星为疑难复杂问题,需逐级“吹哨”,协调相关部门条块结合共同解决——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只依靠学校是不行的,大家必须都要动起来。”在靛厂小学门前道路拥堵问题的协调会上,街道领导明确要求属地与学校联动,化单打独斗为握指成拳,对拥堵问题出击。
靛厂小学位于万丰郊野公园内,由于紧邻岳各庄批发市场,道路两侧停放的车辆非常多。此外,学校门前道路又因紧邻河道、路宽有限,所以一到上、下学高峰期,就会产生拥堵。收到诉求后,六里桥街道立即通过实地踏勘、随机访谈、定点蹲守等方式,多方面、多角度对靛厂小学周边拥堵点位、居民意愿进行了解,明确了工作方向,同时“吹哨”区交通委、交通支队,对小学周边乱停车问题开展了清理行动,使原本狭窄的道路宽阔了不少。
道路畅通后,街道在非机动车道上安装了阻车桩,防止乱停车问题反复,一次性规范道路停车秩序;靛厂小学也增加人员力量,在上、下学高峰期间,加强交通疏导,同时通过微信群等方式向家长宣传交通安全知识……“现在不堵了,每天接送孩子可以节约半个小时。”靛厂小学的一位学生家长说道。
“接诉即办”是“吹哨报到”的改革深化,而“吹哨报到”是做好“接诉即办”工作的强有力保障,二者相辅相成,是打通基层治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
“扶老携幼” 提升软硬件建设
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辖区老年群体数量持续增长,如何服务关爱老年群体成为基层治理的一大重要课题。长久以来,六里桥街道聚焦重点人群,不断提升辖区相关软硬件服务建设。
“你看,咱们这儿的老人家岁数越来越大了,儿女又不在身边,这身子骨儿一有个啥毛病,就医就成了大问题。”2023年8月初,一位居民的担忧传到了保利益丰社区书记的耳朵里。社区书记听后,即刻向街道领导进行了汇报,并与区卫生健康委进行了沟通。虽然当时社区的环境、条件不够成立正式卫生站,但在多方争取下,最终由小区物业提供场地、辖区医院提供团队,在社区内开了一家社区家庭诊疗室,每两周提供一次家庭诊疗服务。今年1月,社区不仅对诊疗室外的坡道进行了无障碍改造,方便行动不便的居民进出,还增加了心电图室,以便更准确地诊断居民的心脏健康状况。
不仅如此,今年六里桥街道还立足“一刻钟”生活圈,率先试点街道办托新模式——在党群服务中心开办社区儿童中心,让群众走出家门即可享受优质多元的托育服务,满足周边居民需求,真正解决家庭育儿难题。
成效
今年,六里桥街道坚持把“接诉即办”与“主动治理”相结合,取得了显著工作成果。
截至目前,街道围绕辖区未移交道路停车秩序、西局后街8号院违建墙等重难点问题,运用“吹哨报到”工作机制40余次,成功解决群众诉求4000余件;完成六里桥7号院主动治理项目1个,梳理出规范车位118个、新建4个非机动车停车棚、40个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大幅提升了该小区的停车秩序;已完成民生实事项目10个,涉及小区配套设施提升、垃圾分类设施完善、房屋滴漏修缮等多方面。
启示
强化数据分析 找准问题根源
六里桥街道坚持推动“接诉即办”向“主动治理”转变,依托12345群众诉求,强化数据分析,及时发现问题突出的领域、区域、人群,找准问题根源,提前谋划布局,通过一个问题解决一类问题,化被动为主动,切实做到“快速响应,闻风而动”。
完善体制机制 保障灵活运用
在找准问题根源的同时,六里桥街道健全完善机制措施,确保在面对群众诉求时有迹可循、有路可走——这是“接诉即办”工作快速、高效的有力保障。通过多年来的摸索与实践,街道持续丰富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先后印发“接诉即办”工作方案、手册、汇编等资料,促使各部门在面对疑难复杂诉求时,能够灵活运用各项工作机制,及时协调各方形成合力,补齐基层治理短板,解决群众诉求。
善于总结经验 形成示范效应
坚持“抓亮点、立标杆、树典型”,及时总结提炼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做法,在工作中学会举一反三,结合实际进行个别化改进,提升工作效能是六里桥街道基层治理工作的重要启示。不仅如此,街道还将其形成示范效应,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办件热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丰台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