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逛南苑森林湿地公园都要谈论“南囿秋风”,写有关南苑的文章也要写一下“南囿秋风”。“南囿秋风”成了热门话题。
金代章宗皇帝确定的燕京八景,也称北京八景,已有八百年的历史了。明代在燕京八景基础上增加了“南囿秋风”和“东郊时雨”,成为燕京十景。丰台境内有燕京十景中的“卢沟晓月”和“南囿秋风”两大景观,现就明代李东阳创作的《南囿秋风》诗说一点见解。
“南囿秋风”,其中“南”指城南,“囿”指皇家园林。南苑皇家园林明代称南海子,清代称南苑。旧时各地均有八景景观,每景名称定为四个字,前两字为地点,后两字为景致特色。南海子秋风,“秋风”不单指气象之风,而是指秋天的风景——因八景名称严格四字规范,才称为“南囿秋风”。这既符合四字规范要求,也显文雅。它与燕京八景中的“太液秋风”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明代至今,“南囿秋风”也有六百多年历史了。
“南囿秋风”即指南苑秋天的风光。古时南苑的秋季,天高气爽、碧空如洗。蔚蓝的天空下,百泉涌流、河道纵横、湖波荡漾、草木遍野、芦苇吐穗、莺歌燕舞、禽鸣兽吼、鱼虾肥美、鹅雁南迁;三条河流和数十个湖泊闪烁着银光,如镶嵌在林木草地上的明镜和项链;琉璃瓦覆盖的宫殿寺庙闪耀着金光,宛如人间仙境。
《南囿秋风》是一首描写明代前期皇帝至南海子游猎的七言律诗:
别苑临城辇路开,大风昨夜起宫槐。
秋随万马嘶空至,晓送千旓拂地来。
落雁远惊云外浦,飞鹰欲下水边台。
宸游睿藻年年事,况有长杨侍从才。
现对此诗进行逐句分析。
“别苑临城辇路开,大风昨夜起宫槐。”“别苑”指皇帝正宫紫禁城以外的宫苑,而南囿位于北京城南20华里,故曰“临城”;“辇路”指皇帝车驾所经的路;“宫槐”指宫中的树木。诗的前两句点出地点和时节:皇家园林靠近都城,道路开阔,皇帝车驾所经的路也都开放;昨晚大风吹动了宫苑中的大树——暗示了秋风的来临,以宫槐摇曳生姿渲染出秋意渐浓的氛围。皇帝狩猎的队伍浩浩荡荡,有好几里长,前看不到头、后看不到尾。他们从午门出发,经正阳门、永定门、北红门,有20华里,再奔晾鹰台还有20华里。
“秋随万马嘶空至,晓送千旓拂地来。”其中“旓(shāo)”指古代旗子上的装饰物。秋天跟随着众多马匹的嘶吼而来——通过万马嘶鸣,形象地描绘了秋风吹过时带来的气势,仿佛连马匹都能感受到秋风的到来。天明时,几千面有装饰物的旗子飘扬而来——进一步描绘了秋风拂过落叶,形成一片片“飘舞”的景象,显得生动而富有动态。每次皇帝狩猎都有万余人参加,有皇帝儿孙、宫廷大臣。各路人马列队行进,打着各色旗帜,呼喊着号令。
“落雁远惊云外浦,飞鹰欲下水边台。”“浦”指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飞鹰”指游猎的地方(元朝在南囿筑有晾鹰台)。远处水边的大雁被这样的场景惊吓到,晾鹰台上的鹰都想躲在水台下面。这两句借雁南飞和鹰翱翔的画面,增添了秋天的辽阔与深邃,也蕴含了季节更替的自然规律。
秋天是狩猎的好时机。皇帝狩猎有两种方式:一是骑马用箭射击兔羊鹿;二是站在晾鹰台上,纵放猛禽海东青。海东青十分珍贵,南苑还有专门驯养海东青的人员。海东青飞向天空捕捉天鹅和大雁——它们是迁徙的候鸟,秋天飞往南方,在南方过冬;春天飞往北方,在北方繁殖。捕获天鹅后,海东青带着猎物飞回晾鹰台向主人请功——皇帝捕获的第一只天鹅在烹饪后会宴请群臣。皇帝狩猎后,各大臣和皇帝成年子孙都要按照皇帝的样子纵放海东青捕捉天鹅、大雁。
“宸游睿藻年年事,况有长杨侍从才。”“宸游”指皇帝的游猎,“睿藻”指皇帝的诗文,“长杨侍从才”指侍从中有能写出名篇的人才。南囿本是皇帝常来游猎和吟诗作赋的地方,况且当时还有像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与扬雄那样的文学侍臣——这里以司马相如、扬雄借指明宣宗时的重臣杨士奇等人。皇帝游猎和吟诗作赋每年都会有,况且还有杨士奇等人常伴左右。南囿和紫禁城一样,都有围墙及军队把守,戒备森严,只准皇帝高官出入,不准百姓进入。
《南囿秋风》作者李东阳(1447—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湖广茶陵人,明朝中叶重臣,天顺八年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文学家、书法家,著有《怀麓堂集》等。
关于南苑的历史绘画除宫廷画家郎世宁的画作,很少见到其他——进入皇家园林,都要经过皇帝批准,所以普通画家进不了南苑,也就画不了南苑的风景画。日本学者画有一幅南苑风景图值得欣赏:罔田玉山于清代嘉庆年间出版的《唐土名胜图会》中有一幅南苑风景图,描绘了南苑一片湿地、树木茂盛的景象。图上还有清代康熙年间进士、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南苑讲武恭纪》诗:
时平讲武近岐阳,甲胄搜春出建章。
洛水旌旗周甫草,西京词赋汉长杨。
御园云气成龙虎,天厩星精本骕骦。
画戟雕弓森羽卫,射生群与奉君王。
希望南森公园建设好“南囿秋风”景观,希望丰台的作家、诗人、摄影家创作出更多描绘“南囿秋风”的优秀作品!
文/高世良